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2021-09-28 13:02:0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

【篇一:家乡的春节】

魏妙可

2020年的春节是特别的,受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影响,今年的春节,我们都是在家“宅”着过的,“不出门、不聚会、不扎堆”,积极响应着国家的号召,居家隔离,做好防护工作。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往年有哪些风俗呢?

往年的春节,在节前十天左右,大家就开始为这个春节做准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这一天,人们都在年终大扫除,称之为“除尘”,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

贴窗花是中国新年的又一大特色,在春节期间贴窗花,达到装点环境,渲染气氛的目的,并寄托着辞旧迎新,纳福迎祥的愿望。贴春联和贴年画也有着相同的意义,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在节前的头一天还要蒸年糕,这是中国新年里不可缺少的食物,还要挂起红红火火的灯笼,备齐年货……这样的年前的准备工作就算是结束了。

喧天的鞭炮声正式拉开了春节的序幕,燃放的鞭炮的习俗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鞭炮能吓跑一种叫“年”的怪兽,保佐人们平安的生活,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在中国,除夕也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饺”和“交”谐音,交有相聚之意,又有岁交子之意,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里的充实感是难以言喻的。

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人的文化盛宴,每年除夕的晚上8点,全家人都会聚在电视机旁,欣赏春节联欢晚会。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大家终夜不眠,以待新的一年的到来,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就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的整整齐齐,提着礼物、带着祝福,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春节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拜年,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崇,晚辈得到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安度一年。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之为元宵节,赏花灯、吃元宵……都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几项民俗活动,元宵节过后,就标志着中国的农历新年的欢庆活动要告一段落了,崭新的一年就此拉开序幕。

中国的春节是喜庆、祥和的,愿疫情早日结束,来年依旧幸福美好。

【篇二:家乡的风俗】

李孟骋

今年虽然因为疫情,外面到处冷冷清清的,我们不能走街访友,只能天天“宅”在家里,过了一个不一样的年,但是我家过年的习俗和往常一样,一点也没有改变。

在河南老家,除夕的晚上是要吃饺子的。除夕下午,奶奶便开始弄饺子馅儿,饺子馅主要以抗过的萝卜、煎熟的豆腐、肉和各种佐料组合而成。馅拌好后,接下来开始压饺子皮。我们先把面与水和成半干,再用压面机开始压面。我搅动着压面机,把面一次次的从上到下压,终于压成了薄薄的饺子皮。奶奶用刀把饺子皮切成了梯形状,我们开始包饺子了。我们全家人都围坐在桌子旁边,每个人一手拿着饺子皮儿,一手拿着一个勺子,用勺子往饺子皮里灌馅儿,每个人都娴熟的包着饺子,每个饺子都挺着圆圆的大肚皮。而我包的饺子,虽说是挺着大肚皮,却张开了嘴朝我笑呢!

除夕晚上必不可少的节目就看着联欢晚会,我们看完了出街联欢晚会没有去睡觉,因为今天晚上我们要守岁嘛!

初一到初七,就是拜年的时间。往年拜年后,长辈们给了我们小孩儿一些压岁钱,当时我收到了压岁钱时,心里美滋滋的,心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让长辈们失望。爸爸在街上还给我买了些炮竹,我一直没放,是想等着和小伙伴一起放,这样会有更多的乐趣。

初八以后,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在村里“飙车”——骑自行车,一起放炮竹,一起玩枪战,这几天,我玩的不亦乐乎!可是今年这一切都因为抗疫而化为泡影。我想:明年大家一定能过个热闹祥和的年。

元宵节时放完鞭炮后,我们全家在一起吃元宵时,我看到元宵圆圆的,脑子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小问号,我就问妈妈:“妈妈,汤圆为什么是圆的呀?”妈妈想了想回答道:“因为汤圆以前是人用手一点点滚出来的,费时费工,但有几个很好的寓意:财源滚滚来、团团圆圆等。

我又去问爸爸:“爸爸,汤圆为什么叫元宵呀?”爸爸立即接上:“其实是先叫元宵,再叫汤圆的。1912年袁世凯当了大总统,因为“元”与“袁”,“宵”与“消”同音,“袁消”有“袁世凯被消灭”之嫌,于是把元宵改成了汤圆。”

年虽然过完了,但我愿在这次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回家过年,吃团圆饭。

【篇三:我家的端午节】

龚飞羽

现在人们认为端午节就是吃粽子的节日,甚至直接称端午节为粽子节,但是在我的家乡上海,端午节还有许多特别的风俗习惯。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端午节的由来吧,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叫屈原。他不仅聪明能干,而且十分热爱自己的祖国,屈原一心想使自己的国家更加强大,经常向国君提出好的意见,可是楚王却听信了馋臣之言,将屈原流放到了遥远而荒凉的地方,由于不听取屈原的意见,没过多久,楚国便被敌国吞并了。屈原听说自己的国家灭亡了,非常的伤心,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抱着一块大石头。来到汨罗江边,跳入了滚滚江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乡民们怕屈原被鱼啄食,就在江上不断敲锣击鼓吓走鱼群,并且把粽子投进江中,至此以后赛龙舟和吃粽子就成了端午节的习俗。

从小到大,每逢端午节,外婆总会为我手工制作香包,为我挂在身上或放在床头,我看着这个非常好看,用柔滑的面料做成的小布袋,便问外婆这是什么呀?外婆回答我说这个叫做香包,你闻闻看很香的,而且她还可以驱赶蚊虫、预防感冒。香包的香味是我的端午记忆。

端午来临,蚊虫也会增多,插艾草便成了端午时节的一个习俗。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而且艾草代表招福,外婆和妈妈会将艾草菖莆束挂在门上或挂在窗口,家家户户门上的一抹绿也是我的端午记忆。

当然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外婆包的粽子。只见外婆拿来了两盆米,一盆是白米,一盆是酱油米。外婆问我:“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呀?”我回答说:“我喜欢吃咸蛋黄肉粽!”只见外婆舀起一把酱油米,将两片粽叶围成一个沙漏状,将酱油米放了进去,并将准备好的咸蛋黄和肉也放了进去,最后将粽子包起,并将一根棉绳将它扎了起来,我看粽子已包好便伸手想去拿,外婆急忙阻止了我说:“乖,现在还没煮呢,生的是不能吃的。”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粽子继续放在桌子上。终于粽子入锅了,香味一阵阵的传来将我的口水勾引了出来。粽子出锅了,闻一下粽子带着一股粽叶的清香将叶子剥开轻轻咬一口,糯米软软的还有一股微微的咸味,再咬一口细腻的咸蛋黄与肥瘦相宜、入口即化的肉瞬间使我满嘴飘香。

这就是我记忆中上海的端午节。现在因为新冠疫情,我和外婆只能通过电话来联系,我真希望疫情快点过去,在今年的端午节收到外婆的香包和粽子。

【篇四:可以吃的“头脑”】

吴文锡

我的家乡在山西太原,这里的人们在冬天的早餐时吃一种非常特殊的食物,全国也仅有太原有这种风俗。这种特殊的早餐名字更加特别,它叫“头脑”。

“头脑”?!难道是人或者动物的大脑?大脑可以吃么?不犯法么?为什么要吃大脑?太可怕了吧!而且多恶心啊!

没错,当我初次听到这种食物,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如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我就去请教我的外婆了,她是地地道道的太原人。

原来啊,“头脑”并非人的大脑啦,它是一种为药膳食品,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医学家傅山发明的,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因为这个汤本身没有太重的味道,因此要用盐腌制的韭菜来调味,兼做药膳的引子。同时最好还要搭配羊肉稍(烧?)麦。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虽然我终于弄清楚了它的名堂,可是不试试怎么行?第二天一早我就起床,和外婆一起来到离外婆家不远的一家很有名气的百年老店,他的门口真的悬挂了大红色的灯笼。一掀开门帘,一股掺杂着特殊香味的热气扑面而来,里面已经人满为患,坐满了赶早而来的食客。我们点了“头脑”,腌韭菜和一笼羊肉稍麦。不一会,服务员把食物端了上来,碗好大,奶白色的浓稠的汤上面,有几粒红色的枸杞。我迫不及待的尝了一勺,有股淡淡的羊肉味,还有一点点酒的味道,汤里面还有大块的羊肉,软糯的长山药和拉丝的莲藕。味道还行,但我更爱吃热腾腾的羊肉稍麦,蘸着醋吃,好吃极了。那碗实在太大了,我只吃了一半不到就吃饱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问外婆,为什么要叫它“头脑”呢?外婆说,傅山先生在明代灭亡后隐居故里,自创了这八珍汤来给他的母亲补养身体,效果非常好。于是他将秘方给了当地的一家饭馆,改名为“头脑”,意思是吃清朝和元朝这些异族的头脑来治病。

终于吃到了仅仅在太原才有的“头脑”,而且还学到了这么多历史知识,也了解了太原的风俗,我非常开心。我们家乡的风俗,确实与众不同啊,我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