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暖菇包】
六(4)高涵珺
圆滚滚的包子,绿油油的皮,底下还垫着褐色的叶子 ,冒着香喷喷的热气,让人忍不住咬上一口。一口下去,露出里面的馅,竹笋和腊肉,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之一——暖菇包。而在农历十九春社日这天吃暖菇包也就成了我们家乡的风俗。
暖菇包,传说是因为春社日这天是观音菩萨的生日,为庆祝她的生日而吃的。到了春社日这天,每家每户都会做出一大竹扁的暖菇包,大家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虽然现在还没到春社日,但我由于嘴馋,就让外婆提前给我做了一篮子。
做暖菇包,首先要下田采暖菇草做皮,上山挖竹笋做馅。我看着在田里忙活的外婆和扛着锄头上山的外公,笑了:“嘿,这暖菇包可不就是山和田的结合么”
等外婆把暖菇草采回来,我和妈妈就接过来挑去暖菇里面的杂草。我坐在凳子上细细的挑着杂草,挑了不久就腰酸背痛了,我直起腰活动了一下,看到妈妈都已经挑走了一大半了,我有些佩服老妈:“你是怎么做到这么快的呀?怎么想吃个包子都这么麻烦呀?”妈妈说:“麻烦是肯定的呀,想要吃的好的总是需要付出的。”听妈妈的一席话,我彻底安静了,也顾不上累不累,认真的挑了起来。等把杂草挑干净后,整筐的暖菇草都感觉“靓”了许多。
挑好的暖菇草洗干净后晒上两天,再用我们家乡特色的石磨磨成粉之后就可以开始做暖菇包子啦。
先把暖菇粉和糯米粉放在大锅里微热和成团,就闻到了浓浓的草香味儿,再包上由切成小块的笋和腊肉做成的馅料,包成普通包子状,放在粽叶上就可以拿去蒸了。
经过了几天的环节,我心心念念的暖菇包终于好了,和普通的包子不同,它有绿色的皮,咬上一口软软糯糯的,再配上又脆又香的馅料,回味无穷。不过为了做这些包子,可是花费了不少功夫呢!
哎!果然想要吃到好的,可少不了付出呢!
【篇二:龙灯】
六(4)肖子涵
每年的正月十五,我的家乡晚上里总会出现一条长龙,这也是我的家乡的一种风俗――扛龙灯。
早上一起来就可以听见喧闹的声音,有人在聊晚上的事情,有人在给孩子做小灯笼。龙头这个位置不是谁想拥有都可以的,做龙头的条件就是要你那家里有这个村最老的人,年龄最大的才可以做龙头,龙身龙尾也是按着谁家人的年龄大小分的。据说这么分配是希望全村的人都能像他们一样健康长寿,这也寄托了人们美好的祝愿。
下午的时候,人们都会在龙灯里放上蜡烛,早早的吃完饭再检查自己的龙灯是否完好,如果有破损的话,就得换一个。到了夜幕降临的时候,人们就把小孩灯里的蜡烛给点亮在家门口等着龙头来接应。等龙头集合了,龙身和龙尾准备出发的时候,我们也都拿着小灯笼跟在龙尾后面走走,到了田边龙灯要从田里面过,听说这样会让明年庄稼大丰收。他们下田里去了,可我们还在岸上走,远远的看着龙灯就好像是真正的金龙正在田中走动,那个场景让人见了一次就不会忘记。龙灯走了一段路后就是一个十字路口,于是他们又上来了,我们就站在十字路口边等着。跟在后面的人放起了鞭炮,此时更像一条金龙腾云驾雾从天上下来了。龙上来了,我们又跟在龙尾后面走。前方有一个小屋子我一下了就猜到了,那里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地方,那里我们可以领红包,有的还有糖果,我赶紧早早的排到了龙尾的后面几乎要贴上去了,后面也排了很多小孩,我们到那里时,有一位叔叔从屋里出来了,他手里拿着红包和十二袋糖果,之后发给了前12位孩子,一人一个红包,一包糖果。为什么他只发了12罐糖果呢?为什么后面的人就没了呢?你可别想我们只有12个小孩子,那是因为我们龙灯一共有12节,所以12包糖果代表的都是幸福和美满。你们可能又会问了,为什么他发糖果而不发别的呢?因为这种糖果长得圆圆的而且是金色的,它很像电视里的仙丹,别人说了吃了仙丹就会变得幸福,快乐,长生不老。
我今年也是和往常一样,满怀期待,等待着我们家乡的龙灯,可是因为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让我的这次期待彻底粉碎了。但是我相信这次疫情会很快的过去,我们会战胜病毒,让欢声笑语重返心田。
【篇三:家乡的习俗】
六(4)肖涵
那年我八岁,是我第一次参与体验到这个习俗中。
那时懵懂的我对大人们东一句西一句的习俗解释搞得晕头转向一句也没听懂,看着刚买完灯笼回来的妈妈,我从大人群中钻出来跑到了妈妈身边:“妈妈,他们说的这个习俗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这个习俗呀?”我拉过妈妈做了下来,妈妈把灯笼放到一边坐了下来说:“宝贝,这个习俗的由来还得从一群孩子说起。”妈妈端起桌上的水喝了一口继续说:“那时,大人们在做事,而孩子们则在玩,以前的大人都是靠劳动赚钱的,所有的大人都一样,当时他们各个都很忙,除了孩子们,就算是大人们叫孩子来帮忙也没有用。一天村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整个村所有八至十四岁的孩子提着灯笼到村子里的每家每户说些祝福话,每家家主则给点零钱讨个好彩头,所收到的钱都归孩子们自己所有。村长举办这个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孩子们能体会到大人赚钱的辛苦,同时能锻炼孩子们的勇气和社交能力。自活动举办完之后村子里的孩子们各个都变得勤劳了经常会帮助大人做事分担家务、农活。大家看到这个活动都显著效果便决定每年都进行一次,就这样这个活动变成了一个习惯风俗流传了下来。但是随着时间都推移,这个习俗只在正月前三天晚上可以进行。”听着妈妈娓娓道来我也渐渐明白了,原来这个习俗这么有意义。
到时间了,我和弟弟还有姐姐各自提着自己的小灯笼上街‘开工’了。路上兴奋激动的孩子们,各式各样的灯笼,大大小小的包,是那样热闹。路上就算不开灯也是一片通明,因为我们的灯笼还有我们激动的心和这个习俗五彩的颜色。
路上比较大的孩子对于这个习俗的操作早已让我们目瞪口呆了,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把灯笼提起,咧起笑脸用洪亮的声音道出早有准备的祝福语,便收到主人家给的几个钢镚,收到钱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放进自己胸前的“钱袋子”后连连说谢谢便转头赶往下一家了。收到祝福的大人们看似习以为常了但看到大有不同的孩子们是不是总会被逗得乐开花。到了我们这“新手”气氛就很明显了,我们几个都互相“谦让”,“你先进,你先进”在推推搡搡中几个人还是一起进来了,家里主人出来接待我们却一个个低下了头吞吞吐吐地说了几句祝福语,我觉得我的声音可能蚊子都听不到,阿姨看到我们这样说着本地话逗我们妄图想调节气氛,接过钱我们一直说谢谢说到家门口才转身离去出了大门拔腿就跑,阿姨看我们也是哭笑不得。现在想想都还想笑呢。
回家的路上,就可以好好看看风景了,每家每户都敞开着门,灯火缭绕,时不时总会传来几声鞭炮声,愿意的话还能交到几个朋友呢。
那个晚上,我看着床头的灯笼,这样趣味浓浓的家乡风俗会一直延续下去吗?
【篇四:擂茶】
六(4)谢慧佳
说到家乡,还真得好好讲讲。我的家乡在福建三明的一个县,它是一一将乐县。那么它有哪些风俗?啊!想到了。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没错,是擂茶。擂茶就是用芝麻擂出来的一种茶,如果可以的话也能加一些其他的东西,应该是些草药之类的吧,我也说不清楚。
喝擂茶时,如果是那种单单用芝麻擂成的,我比较喜欢嚼里面的芝麻底,比较有嚼劲儿。擂茶吧,肯定有好处的,不然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喝呢?吃上火的人喝了,加上草药的擂茶能清热解火;出门回家的人喝了能感觉不到疲惫。一般要是有客人来家里主人都会擂茶喝,然后摆上花生瓜子之类的(我家就是这样的)。还有以前每次在乡下过年时,正月期间就会有许多人家擂茶喝,并且会叫上周围的邻居一起来喝(在那里,房子都是一栋连着一栋的。横着每四栋会有一条坡隔着,在我家那个区域竖着是一共四排,所以叫起人来很方便,邻里之间也会相互告知)。而这家人的桌上便会有很多小零食用盘子装上。然后大家都围在圆桌旁有说有笑。特别是老年人,笑的时候眼睛眯成了缝,头上露出了皱纹,显得特别慈祥。小孩子们在外面玩耍,把桌上的零食给抢着吃光了。
记得有一次隔壁的邻居叫我们去喝咸擂茶,我心想:咸的擂茶,这又是哪个地方的特产呢?不会是擂茶加点盐吧,想想就觉得刺激。尝过之后才发现,我完全想错了。原来是加了一些我不知名的菜,再加上炒米呀。但我完全喝不习惯,觉得不好喝,赶紧回家喝了水才缓过来。
这样一比较,还是觉得我们将乐的擂茶好喝。
【篇五:元宵节】
张静雯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间风俗千千万,唯有家乡风俗最稚朴。
元宵节这天,家家户户今年的寿星会在自己的家门口地方摆上桌子,然后把早就买好的糖果和饼干也拿出来。静等着像花儿一样的小朋友去拿,小孩子们就左手一个如红柿子般的灯笼,右手拿塑料袋,然后每个小朋友都要把手伸出来说一句祝福寿星的话,寿星也会和蔼的回应一句。每个小孩的手上的灯笼都会唱着祝福的歌,用此来表示我们对寿星的无限祝福和祈祷。每个小朋友的嘴角都笑得格外灿烂,如同烟花一般绚烂。小朋友们挨个把全村人家都走了一遍,便满载而归回家了。
讨完糖果以后便是做香喷喷的汤圆,这两个环节可是密不可分的,那汤圆可是象征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永不分离。先是把买来的面粉用擀面杖进行捏平,然后把它揉成扁扁的形状,往里面包豆沙或是可爱的肉肉,最后把汤圆全部倒进沸水中煮泡,他好像是在嘟囔着什么。最后呀,把金香四溢的汤圆全部捞出来。一大家子的人会在一桌吃着汤圆表示着来年会和家人们团团圆圆,也表现了家人对来年的希望和祝福,每一个人在吃完汤圆以后都会放烟花,孩子们的笑声也随着这绚烂的烟花越升越高。
这便是我家乡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更是一个灿烂的习俗,我明白这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我们会一直把这个习俗延续下去,把这朴实无华的精神品质传承下来。
【篇六:祝寿】
六(4)罗郑佑
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它自己,本身的独特“风景”。不管是乡村还是县城,每当习俗到来时,总会热闹起来。
这不,我们的家乡习俗是“庆寿”。习如其名就是庆祝生日的意思,但这却不是普通的庆祝生日,而是,当一位长辈年到花甲时的设宴庆祝。
其实这个民间传统也就是为老人祝寿的习俗。它由来已久,古代按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为一个花甲,年龄到60岁就称为花甲之年。民间传统习俗,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祝寿,称为“大庆”,60岁之后的每年称作“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按虚岁,即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祝寿外表看似只为了庆生,其实,它作为一种古老的习俗,却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增进了长辈与晚辈的感情,也体现了浓浓的亲情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之举。
来为长辈祝寿的亲戚们,携带的礼物,也有一些讲究。多是衣料、鞋袜、鸡公、酒、寿桃寿面,个别还有赠送匾额的。这天的祝寿宴,头道菜一定的是长寿面,以此代表寿延绵长之意。在宴席前,其实还有行礼的环节,但我记不清了,在这就不一一道来
“祝寿”就是我的家乡习俗之一,那么相信你的家乡一定也有其他不同,又有趣的习俗吧,记得写下来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