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

2021-09-28 22:49:40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端午节

【篇一:家乡的风俗端午粽】

涂均霆

“民以食为天。”苏东坡曾大呼“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老舍也大摇大摆地写过:“口袋里装上四个铜板的落花生,边走边吃,那感觉比秦始皇还骄傲。”所以,拥有一些与吃有关的传统文化,对讲究“吃”的中华民族来说,也就不足为奇了:除夕的年夜饭、元宵的汤圆、清明的青团……还有端午的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楚国大臣屈原有关,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拥到汨罗江边去祭奠屈原:驱赶游鱼,投食祭品等等。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吃粽子的风俗。

这个传统,一直传承至今。

每年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自己动手包上几个粽子应景。我家也不例外。

每年端午节前几天,我就把粽叶浸在水里,让它变软。等到开始包粽子那天,我把洗干净的粽叶、一盆糯米,还有一碗猪肉和一些红豆红枣,拿出来摆好,就开始动工了。

先拿起一片粽叶,轻轻地扭了几下,做出一个漏斗状的凹陷处,然后请外婆帮忙,在粽叶里加了三分之一的米,放一两颗红枣、一两块肉,再加米把肉覆盖,用剩余的粽叶尾把米包裹住。这时候再拿起粗线把它紧紧捆住,防止煮的时候米从粽叶里掉出来或者米膨涨时,将粽叶挤散。

这样一个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当棱角分明的绿色粽子在眼前开心地晃荡,当香甜的糯米红枣在蒸腾中散发出清香,遥远的端午传说不断唱响。端午节,像那枚粽子般,甜在华夏吃货的嘴边,记在中华儿女的心间。

【篇二:家乡的风俗端午龙舟】

李治豪

端午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龙舟比赛,我的家乡——重庆,也要举行龙舟比赛。龙舟是这里的传统节目,也是一个观赏性极强的竞技活动。

端午节那天,我们一家6点出发,早早抵达合川滨江路看比赛。江边人山人海,早已没了位置。还好妈妈眼尖,看到了一空隙处,才让我得以隔着护栏,近距离看龙舟。

岸边并排停靠着四只龙舟,分别是合川队的红龙舟,万州队的黑龙舟,沙坪坝队的白龙舟,以及江北队的绿龙舟。每一只龙舟都跃跃欲试,像一条条即将要飞驰的巨龙。

比赛即将开始,四只龙舟已在起点线准备就绪。每个龙舟上的船员早已身子前倾,抬头盯着对方,做好预备姿势,随时等着发令枪的一声枪响,立刻出发。现场的气氛有一些紧张。

“砰”,发令枪响了,只见所有龙舟那船首击鼓的人都用尽全力,挥舞双手,用力将把鼓声敲到最大,敲到最快,让鼓槌如同暴雨般敲打在鼓面上,发出一阵阵急促、响亮的响声。那鼓声听得我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而船上,每个船员都和着击鼓声,喊着“12,12,12……”的口号,每个人都快速地身体前倾,手往前打直,拿着桨,朝水里奋力一划,再前倾、打直、划桨……所有人的动作完全一致,像机器人一样,不出一点差错,每一只龙舟都飞快地向终点疾驰而去。四只龙舟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出“V”字形,你追我赶、奋力向前。

最后50米,击鼓手击得更快了,船员们划得也更快了,每一只龙舟都像快艇一样,用时速100KM的速度冲向终点,龙舟让江面弄得水花四溅,恐怕搅得水底的小鱼也不安宁了。

最后10米!岸上欢呼声越来越高,我手上也紧紧捏了把汗,瞪大眼睛,舍不得眨一下。“哔——”裁判一声长哨,比赛结束,合川队获得第一!

岸上的人们不停地欢呼尖叫,我也在这片欢声笑语中忍不住感慨:端午节,曾经只是一个纪念屈原的祭祀活动,大家划龙舟、丢粽子,都是表达屈原的怀念;而今天,这些传统的习俗已经焕发了新的生机,它变成了一个举国同庆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变成了所有人拼搏顽强、决不认输的竞技项目。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它也许还会被赋予其他新的意义,但它传承的历史,焕发的生机,都将继续感动更多的人。

【篇三:家乡的风俗端午粽】

刘一辰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骚客都曾用漂亮的辞藻描写着端午节的盛况。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粽子,赛龙舟等端午习俗,直至今日都在华夏大地上盛行。

相传,战国的屈原特别爱国,为了不让楚国被秦国侵略,经常劝楚王和齐国联手,可楚王不但不听劝告,反而把屈原流放了。被流放后的屈原,看到百姓们生活贫困,饱受战争的摧残,深觉自己愧对国民,便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跳江自杀了。

人们为了祭奠屈原,便在端午那日往汨罗江里扔下许多粮食,希望江底的屈原不愁吃喝,借此表达他们对屈原的爱戴。可有一日,一位年老的老人却告诉大家,他梦到了消瘦的屈原,屈原还告诉老人说:百姓们给的食物全被鱼吃掉了,他终日饥肠辘辘。后来,人们便改进了投食的方式,在食物外包上树叶。这样,就只有聪明的屈原可以解开绳索,吃到食物了。这,就是最早的粽子。

如今,沉溺汨罗江的屈原早已化作流水,消失湖底;但是吃粽子过端午的习俗,却仍焕发生机,流传至今。而这粽子,也是大有讲究呢。

家里的老人告诉我:粽子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柊叶、箬叶或菰芦叶。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的粽子。可现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路边摆摊的,超市堆砌的粽子,还是以三角形的居多。

粽子不仅形状多样,味道也各有不同:甜的红枣粽,豆沙粽;咸的腊肉粽、蛋黄粽、板栗粽;还有最简单的白棕子,每一种都有一大批拥护者。

我最喜欢甜粽子,豆沙味的排首位,那豆沙馅闻起来就香喷喷的,似乎豆沙马上就要流出来似的,一口咬下去,一股甜甜,腻腻的感觉涌上了鼻腔,让人吃了一口,还想再吃一口。其实白棕子也不错,虽然它外表一般,里面没有馅,但撒上白糖,味道就好极了,糯糯的,甜甜的,纯粹的米香,吃起来好极了。

馋嘴的小孩们闻到了粽子的香气,都会忍不住猛吸几口气,过过瘾儿;等到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上桌,口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流;待到拆开粽叶,吃到嘴里,满口都是甜甜腻腻的美味,那感觉,真是胜过人间的任何一种美食啊。

历史的车轮滚滚滑过,端午的故事也有了很多不同的版本,就连屈原的说辞也有很多不同的变化,但是端午节的粽子却凭借自己的诱人,在每个年代都焕发出最迷人的魅力。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端午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