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假期,重庆这座新兴的旅游热门城市,成为了祖国一张靓丽的名片。重庆的来福士、红崖洞、江北嘴人山人海,人们浪潮般涌进这座灯火辉煌、魅力十足、美妙绝伦的直辖市。白天,城市高楼林立,气势雄伟;晚上,彩光闪耀,妩媚动人。五颜六色的灯光变幻在鳞次栉比的大楼间、长江上、人群里……忽红忽白,忽黄忽蓝,忽绿忽紫,那色彩真是千变万化,色彩斑斓,像是艳丽的彩虹坠入人间,又像是神仙的颜料盘打翻在山城,真正让人目不暇接。高楼上的投影屏,灯光在跳跃,在变化;长江上的波光倒映着灯火,粼粼微波,泛舟之上,恍如白日。远眺,重庆城时而挥洒出一幅中国水墨画,清凉典雅;时而描绘出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又时儿披上了最鲜艳最时尚的中国红,喜庆、自豪流泻在灯彩间。
我和爷爷也慕名前往,“多好啊,时代发展得真快呀!”爷爷情不自禁地赞叹。我好奇地望向爷爷,爷爷看出了我的疑惑,“你小,没经历过,让爷爷告诉你。”接着爷爷望向远方,好像思绪回到了从前。
“当时我和你年岁差不多,新中国还没成立,生活并不富裕,晚上的照明只有煤油灯——它的外形如细腰大肚的葫芦,下面有一个小壶,像炼丹炉一样,是用来装煤油的,灯头一侧有个可调节灯芯长度的旋钮,用来控制亮度。”爷爷比划着,细说着。我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明白爷爷说的那种灯的样子。接着爷爷摸着我的额头说,“那时候,煤油像金子一样宝贵,为了省着用,大家都推迟点灯,提早熄灯。即使点了灯,火头也很小,勉强能照见人影,范围不过一两米远,加上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味道,晚上的日子不好过。”
爷爷脸上略过一丝忧伤,思索片刻,继续说:“所以当时的夜晚大都是黑暗的,看不见灯光的,看不见道路的,煤油灯只能留给学习的孩子和做针线活的母亲。穷人家的孩子只能借着地主屋里亮堂的灯光看书学习。”说到这儿,爷爷神情严肃。
这时,爷爷提高了嗓门:“但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灯具行业也迎来了发展中的春天。各种各样的灯相继出现。从1949年到1965年,灯具产量急剧增加,灯具种类大大丰富,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电灯快速普及的时期,城市开始普及电灯照明,连农村都在1978年用上了电灯。到了80年代,全国已有160个生产照明灯具的专业厂了。”爷爷越说越兴奋,好像又回到了第1次用电灯的场景。
“就拿我们家说,1953年,我们家有了电灯。到你爸爸的小时候,电灯品种已经很丰富了:小巧绿壳的台灯、造型漂亮的吊灯、明亮简洁的日光灯。因为有了电灯,你爸爸的视力特别好,学习成绩也相当优异。城市里,照明的路灯变得样式丰富,色彩多样。过节的时候,华灯初上,解放碑就会变得热闹起来,灯火辉煌的解放碑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这时,家里老人会破天荒地把家里所有的灯都打开:灯火通明,彩带闪耀;热气腾腾的厨房里,饺子、汤圆在明亮多色的灯光下轮番上阵,演绎着彩色的未来梦……爷爷滔滔不绝地讲着,那份幸福与激动溢于言表。而我脑海里仿佛已经看到了楼房里每一扇窗,每一家人,灯光照耀着围坐在一起的每个人的脸庞,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幸福与希望亮堂着每一扇窗,亮堂着举起的酒杯,亮堂着每个人满心的祝愿,祝愿祖国越来越好!”
“直到现在,装饰灯、霓虹灯、走马灯、警示灯、航标灯、红绿灯、警灯……各种用途的灯层出不穷。”爷爷的话把我从遐想中拉回现实。
“我们从解放前的破旧煤油灯,到现在各式各样的灯;从以前望不到前方的黑夜,到现在万灯照耀的重庆城。这都是祖国发展的见证,它不光带给了我们光明,更带给了我们希望啊!”爷爷激动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所以,每到夜幕降临,我和你奶奶都会外出散步,因为华灯初上,重庆的夜景魅力四射。走在街上,一点不寂寞,看到街上游人如织,江上波光粼粼,匆忙的学生,充实的年轻人更是让这座城成为了幸福的所在,希望的未来。”
“瞧,那里喷泉灯光秀上场了,宝贝儿,我们去凑凑热闹吧!”我和爷爷赶紧随着音乐奔向了音乐喷泉。
是呀,夜晚华灯初上,这既是城市灯火辉煌的真实写照,更是祖国城市发展的有力见证。祖国的发展不正如这华灯初上,才刚刚撕开夜晚的神秘,准备走向更璀璨、更光明、更透亮的明天吗?华灯初上,照暖着建设者的心,照亮了祖国明天更美好的未来,祖国,我为你自豪,我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