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许多景物,却只有诗中的“景”使我“流连忘返”。
第一次接触诗是我在读幼儿园的时候。一天,我放学回家,发现客厅上多了一块扁,扁上除了一幅画外,还写满了诗文。
我问爸爸:“爸爸,这东西挂在墙壁上是用来干什么的?”
爸爸回答道:“这是为了让你学到更多的知识专门买来的。”
听了之后,我点了点头,然后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它跟其他的课文不同呢?”
爸爸应声答道:“这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文章,你别看它的字数不多,可它却隐含着许多深奥的道理呢!”
我一脸茫然,此刻,我觉得它很高大。
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对描写景物的诗开始有着非常大的感触,尤其对唐代诗人笔下的景物诗特别感兴趣。当我读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仿佛感受到了飞流的瀑布向我迎面飘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是唐代作家吕岩《牧童》中的诗句。虽然这首诗没有描写出特别多的景物,但当我看到了第一句诗时,我脑海中就浮现出了一种自由自在的情境很令我喜不自禁。
当我读到唐代作家刘禹锡《浪淘沙》中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我又感受到了滔滔不绝的黄河在奔腾,仿佛感受到了它那种欲挣脱而不能的样子,对此,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随着年龄和阅资的增加,慢慢地,我开始自个儿研读起爸爸挂在客厅墙壁上那幅挂图中的景物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