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舌尖上的惊蛰
刘莫尔东
时光犹如浪涛,转眼间到了惊蛰,早上我就感到了惊蛰的天气变化。
古时候人们在这个节气吃梨,梨有一个谐音字“离”,因为惊蛰时,冬眠的小虫会被天气给惊醒了,会出来吃庄稼,为了驱赶虫子,人们就开始吃梨。
说到吃梨,我最近在网上学到了做梨的方法。先拿出我八二年的红酒,“咚咚咚”倒里头,我喝了一口,哇!不行,上头了。接着把丁香和桂皮放锅中,红色的酒像夕阳的光影照射进去,桂皮像漂泊在海洋上的树桩。丁香像漂浮在水面上的鱼儿。把我买了“三七二十一天”的梨拿出,去皮,只听“刷刷”几刀把梨皮削去,再去核,大火烧开,我偷偷打开锅盖,啊!一股红酒瞬间填满了整个鼻腔。“嗯,放冰糖吧。”我自言自语,到了最最关键时刻,我拿勺子淋上汁,再把火按成温火炖两小时。过了两小时后,盛入盘中,感觉很有成就感,很入味,很好吃,取名叫“红酒炖雪梨”。
这么好吃的美食,你也去尝试一下吧。
篇二:舌尖上的惊蛰
付晨璨
二十四节气,是立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12月键”的特定节令,以5日为一侯,3侯为一气,一年分24气,共72侯。
你们知道惊蛰怎么来的吗?惊蛰指惊醒蜇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一声雷,划过天际,带着一丝冒犯的气味。没错,那就是春雷,春雷惊醒了万千沉睡的花草树木,紧接便是像冰山一样的泉水发出了“叮叮咚咚”的响声,那一株株嫩绿的小草,可爱极了。
虽然小虫苏醒了,但是农民怕这些小虫把庄稼破坏掉了,就吃梨,因为“梨”是谐音“离”,所以就流传下来了。
我对妈妈说:“我想吃小吊梨汤。”妈妈说:“我去做,我最近学了一种新方法。”首先把雪梨用盐清洗干净,然后带着皮切成大块,切好的梨盘中备用,然后把银耳清洗干净,像一朵朵浪花,把东西都放入锅里就煮上,再放入枸杞,炖上两小时就出锅了。
惊蛰真有趣啊!
篇三:舌尖上的惊蛰
杨东峻
昨日惊蛰,狂风大作,中国美食独特的做法,每时每刻都诱惑着我们对食物的美好憧憬。
既然昨日是惊蛰,这引发了我对这个节气吃食的很多联想。在古代,人们最怕蝗虫啃食庄稼。“梨”谐音“离”,人们就觉得惊蛰吃梨就可以使庄家远离害虫,因此这个节气就流传了下来。
说到吃的梨,我学了一种新方法叫红酒雪梨,首先把雪梨用盐搓洗干净,然后把梨削皮、去核,再在锅中放入丁香、桂皮,倒入红酒,将梨放入锅中,大火烧开,煮沸后再放冰糖,然后翻转雪梨,淋汁入味。最后温火慢炖两个小时,变红的雪梨像一个大红宝石,盛入盘中,在点缀一下就完成了。
这就是舌尖上的惊蛰,尝一口,让你流连忘返!希望我们能用这种方法来感受节气的温暖。
篇四:舌尖上的惊蛰
吴卓逸
人事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这句俗语人人皆知,如今惊蛰,每日都在狂风大作,人心惶惶。
只怕有蝗虫出世啃食庄稼,在古时人们怕昆虫们出世啃食,所以在这几天人们要吃梨,“梨”和“离”谐音,意思就是想让害虫远离庄稼。
说到惊蛰,我想起了惊蛰15天有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一候里桃花就开始纷纷绽放它们的笑颜,二候里仓庚就是黄鹂,在这天里黄鹂就会叽叽喳喳的鸣叫,三候里老鹰变成鸠,就是在春天里鸠会从南方飞回来,而鹰会飞到南方去产养后代,而这两者的替换让人们感觉鹰就变化成了鸠,而秋天,鸠又会变回鹰,这种说法像是对鹰的鄙视,所以我觉的是不对的。
说到吃梨,我倒是想到了我最近刚学会了一种吃梨的新方法:红酒雪梨,先把红酒倒入一个锅里,接着准备一份银耳,雪梨,先把雪梨去皮、去核,然后准备出桂皮、丁香,在把银耳、丁香、桂皮、雪梨都放入一个锅里,用红酒不断往雪梨上淋汁。一个银耳像一朵朵花,雪梨也红红的。用小火炖两小时,再装点一下、装盘,就万事大吉了。
这个菜可真香。
篇五:舌尖上的惊蛰
刘一诺
惊蛰,可能有人会问惊蛰是什么?对我来说就是美食,总而言之就是吃。
当然,既然说是吃,那么就得说说怎么做的。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做法,嘘!别告诉别人,我悄悄告诉哦!
首先,在锅中放入丁香、桂皮,再倒入红通通的红酒,如果第一次做就少放点,然后,将雪梨去皮、去核,其次,将准备好的雪梨放入红酒中,大火烧开。
接下来,翻转雪梨,淋汁入味,不定时翻转雪梨,再温火炖两小时。
最后,盛入盘中,装饰一下,盘边可以加两朵玫瑰花点缀,就万事大吉了。
不过,我要强调一下,做这道次菜需要耐心,没耐心建议不要做这道菜,再说一下,这道菜的名字叫——红酒雪梨。
有兴趣有耐心的小伙伴,可以去试试哦!
舌尖上的惊蛰,你学“废”了吗?
惊蛰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这个节气的料峭春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