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的小竹船,真好看!”“我的比你更好看,哼!”那是同学们在做竹编的公益活动。
一进非遗馆,我就被眼前的一切吸引住了:一座泰顺的廊桥模型在河两岸矗立着,拱形的桥板带着十足的古色古香,黑色的瓦片搭成了一顶结实的屋檐,十分古雅。它的对面,一家家小店铺连在一起。在店铺里,民间艺人有的正在做米塑,那纤细的手指捏着小巧的鼻子和嘴巴;有的刻着石雕,长长的刻刀不停地挥舞着;有的在剪纸,用细小的刻刀做出一个有趣漂亮的图形。各种展示品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潦乱。
制作时间终于到了,我快速地跑进教室,老师早已坐在那里等待同学们了。他有一头灰色的头发,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皱纹。他手上拿着许多竹条和工具,看起来饱读诗书,让人十分亲近。
老师见同学们跑进来,急忙放下东西,和蔼地说:“同学们,每个人都来拿一个支架,自己先来试着编一下。”我冲到第一个,拿了支架快速回到位子上细心地编了起来。那柔软的竹条像一根神奇的鞭子,我一按一提再转个弯,都没有断掉。
就在这时,我遇到了一个难题,右边已经编完了,但是还剩很多竹条,那左边怎么编呢?我站起来向老师虚心地请教。老师耐心地帮我把多余部分剪掉,在另一边又起了一个头,还帮我插上黑色花纹,特意叮嘱我:“两边要对称,中间不要留太多缝隙,还要对齐。”我明白地点点头,又开始认真地制作。
经过老师悉心的指导,我做出了一只漂亮的小竹船。我举着小竹船手舞足蹈,高兴得停不下来。
竹条做的小船里装满了非物质文化的精髓和浓浓的艺术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