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无情地袭击了武汉乃至中国。本来应该阖家团圆,走亲拜友,品尝美食的春节,变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020年伊始,呆在家中的我,也通过新闻、微博认识了临危受命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了解了吹哨人李文亮,还有千万主动请缨,奔赴抗疫第一线的白衣战士。在这群身着白衣,舍生忘死的人中,有一个我熟悉的人——李涛阿姨,她是武汉武昌区杨园急救站的唯一一名女急救医生,也是我爸爸中学的同桌。
在病毒最肆虐的时候,我在爸爸朋友圈的一段视频中看到了她熟悉的身影。视频里,寒冬武汉的夜晚,死一般的沉寂,整个城市空无一人。一声凄厉的急救喇叭声划破长空,一辆120急救车,孤独地在高架上急速狂奔。当时李涛阿姨就在这部急救车上。她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正将一位确诊患者送往医院。那急救灯闪着红光,在黑夜中显得那么耀眼,仿佛是希望之光,生命之光……
我在爸爸的同学聚会上见到过几次李涛阿姨,她给我的印象就是什么都是大大的——眼睛大大的,个子大大的,说话的声音也是大大的,而且语速非常快。她性格豪爽,像个女侠,来无影去无踪。有几次约她吃饭,左等右等都不来,等到我们都快散了,她才赶到,原来临时遇到急救任务。有时工作服都来不及换,跳下车,直奔我们这边,还开心地喊着:“结束了,来晚了,我自罚十个肉串……”从那时,我知道了李涛阿姨工作好辛苦。
然而在这疫情之下,她的这份辛苦不仅要增加好多倍,而且在这份辛苦之上还要加上十二分的危险。据了解,她所在的急救站有三名急救医生,其中的两名男医生一个确诊,一个疑似。只有她和一位司机伯伯,每天一遍遍地消毒,一趟趟地辗转于病人家里与医院之间,一次次将病人交到医生手中。她说她自己每天都是以赴死的心情去上班,因为不知道今天去了急救站,明天还能不能回来。看着那些患者缺氧痛苦的面容,她只有揪心的痛。在深夜独自哭泣,但在白天还要保持微笑,这种绝望,是我们这些没有处于武汉疫情暴风之眼的人感受不到的。
视频里看到她吃饭的样子,好心疼她。因为工作性质,她不可能细嚼慢咽,只能狼吞虎咽,急救电话一响,她就要立刻扔下饭碗,跳上急救车,再次消失在黑夜中。
看到她护送着病人,在狭小车厢内她不惜冒着被感染的风险,近距离接触患者。搀扶,帮抬,擦汗,吸痰,给氧,翻身……为了缓解病人的焦虑,她还和他们开着玩笑,一遍一遍用亲切的武汉腔安慰道:“莫紧张,莫担心,医生马上就来了。”她一趟趟奔走于各家床位紧张的医院,只为给患者找一张暂时属于他们的床位,当把一位位病人送进医院交接好,她又拖着疲惫的身体转身离开,去接下一位患者。
当她快要撑不住的时候,就想着自己还有八十岁的父母,正直青春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她照顾。再看看她身边还未成家的年轻同事,以及那些快要到退休年纪的战友。他们都在不畏生死同时间赛跑,在疫情中救人。如果她退缩了,同事就会多一分危险,那些等待救治的患者就会少一份希望。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信念,李涛阿姨才能继续和她的战友们一起战斗到今天,从不离开,从不放弃!
听爸爸说,早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期,李涛阿姨就参加了救治,当时她还怀着宝宝。17年后,当疫情再次袭来,当我们的家园和人民再次陷入绝境时,李涛阿姨作为单位里的中流砥柱,临床经验丰富,出车沟通安抚能力最强的急救医生,同样没有缺席。
在我印象中,李涛阿姨是很爱美的。病毒肆虐的当下,尽管不能摘下口罩,她仍然坚持每天化妆,皮鞋也擦得亮亮的,把自己收拾得很精神去上班。她乐观地说:“越是这种时候,我越是要让看到我的患者,觉得我精神面貌还不错;越是这种时候,我要让我的同事觉得我还行,还在喘着气。”看着她被口罩遮住一大半的脸庞,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里没有丝毫恐惧和退缩,只有勇气和担当。
寒冬会过去,春天会到来。希望在樱花盛开之际,李涛阿姨和千千万万名白衣天使们,都摘下口罩,露出笑脸,在春风中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