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观完河姆渡博物馆的那天晚上,半睡半醒间,我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穿越回了7000年前。如果我的爷爷们能长命百岁,那就是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此处省略70个爷爷)生活的那个时代,那时的人们都留着长长的头发,穿着用动物皮做的衣服,他们是这么生活的……
打猎——我飘到连绵起伏的山丘上,一群男人正拿着自制武器,追杀一头又肥又大又结实的野猪,他们有的正拿着用竹子和木头做的弓箭围攻,有的正用弹弓射出拳头大小的石头。不一会儿,那头野猪便被那些彪悍的男人制服了,他们把它捆绑了起来,哼着不成调的歌曲回了家。四千年后,这一幕打猎的场景,被记录进了《诗经》: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种田——一对父子顶着大太阳劳动。父亲一直弯着腰插种水稻,不一会儿,他支起了腰,一只手托着后腰,一只手不停的敲打后背,长长叹了一口气。这时,儿子递给他一根一头尖的木头,示意父亲用尖的那头在地上戳个洞,再把水稻种子丢进洞里,这样就避免弯腰了。父亲用这种办法种地,腰就不酸了,皱巴巴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七千年后,这根木头被陈列在河姆渡博物馆里,人们把它叫做“木点种棒”。
生活——我终于来到一间有“架空层”的茅草屋边,这是河姆渡人的家。在阿姨们悠扬的骨笛声中,爸爸们打猎回来了,抬着几头野猪,姨父们抓了几条半斤重的河鲫鱼正在腌制,爷爷也从田里回来了,小朋友们迫不及待跑回家告诉妈妈,小狗在腿边打转。听到消息,妈妈冲出屋子去接迎,心想:晚饭又有鱼又有肉的,太丰盛了,动物皮皮还可以做衣服呢……妈妈正盘算着,忽然一拍脑袋,哎呀,我的米饭还烧着呢,不会烧焦了吧?打开陶锅盖,果不其然。今天,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有盐成分的鱼骨头、狗粪,还有那片沾了米饭锅巴的陶片,都静静躺在河姆渡博物馆里。
2000年后,天目山脉旁的太湖流域孕育了良渚文明;春秋战国时期,钱塘江滋润了两岸的吴越国;南宋时期的临安曾一度是最繁华的世界大都市……20世纪的今天,科技与文明在杭州城交相辉映。沧海桑田,这片土地上再也看不到七千年前先祖生活、劳作的场景了,但是这片土地上先人们乐观、智慧、善良的精神历经七千年,依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