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五年级家乡的作文三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家乡的作文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家乡的作文 篇1
“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小放牛》,唱的就是我家乡的名胜古迹——赵州桥。你们游览过赵州桥么?今天就由我来给大家当导游吧!
赵州桥又叫大石桥,安济桥。是位于河北省赵县洨河上的一座石拱桥,是世界上最古老、完好的大跨度石拱桥。赵州桥长50多米,中间一个大拱,左右各两个小拱,桥身倒映水中,非常优美,极像天上的长虹,桥栏杆精雕细刻,石像形态逼真。
受歌谣的影响,凡是来到赵州桥的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寻找桥上的“仙迹”。那就是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蹄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辙印;鲁班力顶石桥的手掌印。《小放牛》里所唱的就是这段动人的传说,因此游客们来了都想找一找,摸一摸,拍拍照。
但是你可不要被传说所迷惑呀!真正修建这座桥的不是鲁班,而是隋朝的李春。李春是一位勇于创新的巧匠,他在设计石桥的时候,没用桥墩,而是一个大拱跨在河面上,竟有37米多长呢,太神奇了,这真是空前创举呀!李春和工匠们创造性采用了“敞肩拱”,大拱两边有小拱。你知道他为什么这样设计么?一是,减轻洪水的对桥的冲击力;二是,减轻桥身的重量;三是,使桥的造型更优美。真是一举三得呀!我们不得不赞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呀!
赵州桥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多次灾难后,依然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现在我家乡的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赵州桥的维护,经过多次治理,赵州桥又呈现出“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的优美景观。赵州桥已成为我们河北的“名片”,同时被誉为“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入选“世界最早敞肩石拱桥”,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有“天下第一桥”的美称……
我为赵州桥而骄傲,为我的家乡而自豪。
五年级家乡的作文 篇2
二十年以后,我回来看家乡。我一下飞机,看见的都是车来车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的车站都是一些三轮车和两轮车,很少有汽车。
“叮铃铃……”手机响了,原来是爸爸打来的。爸爸说:“到哪里了?我和你妈妈都在站口等你呢。”我说:“已经到了,正出去呢。”我快速朝车站出口跑去,看见了爸爸和妈妈都在,我在外边非常想念他们,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
妈妈说:“还傻站在那干什么?快上车。”我坐在车里看见外边的风景,真是美极了,在车里都能闻见花的'香气,我们进了一个小巷子里。我还记得那个全是土的地,可是现在都是用水泥的路,还分为两个道,右边的一个道是进去,左边的一个道出来。两个道之间放着各色的花。
到了里边下了车,房子前面都是花花草草中间一道水泥路,我记得旁边有一间小房子,小时候经常在哪里玩捉迷藏。我终于到了家,走进去里边真的太棒了,还有一只机器人在家扫地。
我坐在椅子上,妈妈说:“你一定饿了吧,我去做饭。”我心里非常激动,好久没有吃妈妈做的饭了。我走进厨房那个打蛋机,是自动计时的。妈妈做好了饭就把饭放在一个小车上,那个小车自动推到桌并用长长的手把饭端上来。就这样饭就准备好了。我们一家坐在桌前一边聊天一边吃饭,妈妈做的饭还是那么好吃,不过就是有些麻。
吃过饭,我决定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了一个小花园里,我太怀念这个小花园,我立刻走了进去,坐在那,观看着在花丛里翩翩起舞的蝴蝶。不知怎么回事,有个人过来坐在我的旁边,我一眼就认出他是我原来的朋友,就情不自禁地说:“你好!”他不知怎么回事,看来我是认错人了。
家乡的变化可真大。
五年级家乡的作文 篇3
当我正乘载着最新研发的新型名叫S1Z-Y的超音速悬浮汽车前往公司时,我便开始观看这辆汽车,因为这是我第一次乘坐这辆悬浮汽车。
它的样子怪怪的,四面全都是变色玻璃。这是一种从里面看外面很清楚,但是从外面看是一片漆黑的汽车。这辆汽车不是人类驾驶的,而是由汽车自动前往目的地。因为这辆汽车长得像一辆UFO,所以我便情不自禁的想起了在家里和父母一起看UFO的书时的情景。
我的秘书机器人告诉我说:“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我想一想,是啊,算一算都二十年没有回去了。我便让汽车载着我回到潍坊去。
在回去的时间里,我在想,家乡会不会也像现在的美国一样,有这超速的汽车吗?能用0.01秒就能从一楼到八百多层的高的楼上去呢?有没有人脸识别到门铃呢……
还没等我想完,就已经到家了。我一看我的家门口,那还是我的家吗,门口都找不着了。当我听到头上有一股如天打雷轰的声音时,我仰头一看,啊!天上全是飞船。原来现在的潍坊的交通工具是飞船呀。就连门口都在楼顶。
这时,我一想,我怎么上去呢?我的助理机器人说这辆汽车是可以飞的。这时我才想起这辆车是悬浮的。
我的爸爸妈妈看到我,我便飞快的跑上去和他们拥抱。我的家乡现在变化真的大,门口在一楼到现在是顶楼。从汽车到飞船,从旧到新…处处都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