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贴切。
从牙牙学语开始,爸爸就给我讲《伊索寓言》的故事。他不厌其烦地讲,我不厌其烦地听,故事里聪明的乌鸦、狡猾的狐狸、可怜的农夫……悄悄走进了我的心里。
跨入幼儿园,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书里度过的。那时候,家里适合小孩子看的都是一些印在硬卡纸上用圆环串起来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上印的大多是些拼音、古诗、谜语、童谣。听父母读过几遍后,我便记住了个大概。我尝试着自己看,看了一遍又一遍,书中原先不认识的字也慢慢地记住了。正是有了这些小册子的帮助,让我后来学语文轻松多了。
上了一年级,我终于能够借助拼音熟练地读课外书。我喜滋滋地捧起小时候爸爸给我读过的《伊索寓言》,记忆深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又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之后,我读了一本又一本,从书中了解了许多新鲜有趣的事,那感觉真好。
不知几年级,妈妈给我买了一套青少年版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起初,我对这四本书兴趣不大,糊里糊涂地看了一遍后就把书丢到了一边。第二次看是在一个暑假里,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看四大名著。于是,我又捧起了那四本被我尘封已久的书。鉴于之前看过,我看得飞快,每一页都是瞄两眼就过去了。看完后只知道整个故事的大概和一些重要事件,不曾关注细节。
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了中日合拍的动画片《三国演义》。那鲜明的画面、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我,没想到这部动画片里居然谈到了许多我不知道的三国故事。我兴奋地跑到书架旁,重新端起这本书,认真钻研了起来。
自那以后,只要一下课,我便端坐在位置上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晚上临睡前,突然想到我心爱的书,我总会麻利地跳下床,麻利地取出书,又麻利地钻进被窝,抓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着看着,我发现了很多原先不曾留意的细节,而这些恰好是故事的精华所在。我兴奋极了,读到喜欢的地方,我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读到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我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人物鲜活的样貌;读到描写厮杀的句子,我仿佛看到了硝烟四起的厮杀场面;读到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仿佛看见了他们交谈时的模样……
从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有些书要多读,只要你用心去读,就一定会发现它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