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出生在1977年,可以说,父亲的“个人历史”就能从个体的角度反映国家这一段光辉宏大的改革开放历史。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父亲的故事。
我家住在东冶镇上节村,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山村,父亲六岁时被送到了附近的一所农村小学。刚进入学校时,他和他的同学们都没有纸也没有笔。黑板是水泥和木板拼做的,课桌七零八落,参差不齐。教室密封不严,里面经常满是灰尘,上课下课铃声是靠敲打一块铁板。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父亲才有了纸和笔。父亲还跟我讲了他第一次用纸和笔时的激动心情,父亲看到了洁白的纸舍不得写,怕写错了浪费了,他的铅笔用到只剩下笔头都舍不得扔……
他们那个时候舍不得吃,当然主要是没的吃,最多只能吃些糊饭面,小饼,小面,橡粉,高粱面,玉米皮,玉米面,红薯面等等,总之没啥好吃的。后来生活水平慢慢提高了才有了白面,可是没钱买,费尽千辛万苦得到的一点白面只能等到过年时才敢吃。
爸爸还告诉我那时他们每年只能吃一次肉,总共也就一斤。一斤肉分给了一家四口,还得吃两顿,有时还得给外婆家分点,每个人吃的就更少了。做成饺子的时候,与其说是“猪肉萝卜馅”倒不如说成是“萝卜猪肉馅”。
买一件衣服只敢在春节穿,因为买不起,同一件衣服就能过四五个年,平时都穿着经过很多次缝缝补补的衣服。这,一点都不夸张。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吗?因为春节怕别人笑话,所以才穿好一点,平时穿啥都可以。买双鞋也要穿好几年,平时就穿太奶奶和奶奶做的布鞋。
就这样,他还说“穿的也够舒服”。我有点不相信爸爸说的话。爸爸又解释说:不是舒服,是因为没有钱买,而且也习惯了,才说舒服。是呀,舒服是骗人的,因为没有钱才说这话,听到这儿,我的心也被触动了。
社会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现在我们有了更加高级的笔和纸,有时还浪费掉不少,一日三餐最不济也是大米和白面,鸡鸭鱼肉想吃随时就能吃到……
听着爸爸的故事,看着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幸福生活,我能不更加珍惜这优越的学习环境,能不更加努力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