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诗中作者对春节细致的刻画和内心对新年到来时喜悦的心情,对于没有过中国年的人是难以体会的。年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民俗文化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拜年更是年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它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尊老爱幼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形式。
春节这一天,天还没亮,鞭炮声便轰隆响彻天宇,喜悦的年的气味洋溢在每一个角落。父亲把刚进入梦乡的我唤起。放鞭炮,给父母叩头,要压岁钱。然后就跟着父亲到其他长辈家拜年。因为拜年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拜年是先至亲后本家再近邻。村子里的每个辈分长的、年纪大的,小辈们都要去拜年。
走出家门,便望到家家门前的树身上都张贴着“出门见喜”,树下一地燃过的鞭炮,春联盈门气象格外新。父亲边走便交代着,什么磕头要注意姿势,一定记着要面向北方,几个长辈要磕几个头,不能少磕,但也不能多磕否则是会被人笑话的,甚至会惹长辈生气的。我心里嘀咕着,不就是磕头吗,还这么麻烦。哎,那位祖宗立下这么个破规矩!
一家挨一家地拜过去,崭新的裤子上留下的娃娃似的泥脸早就被湿泥巴牢牢盖住,兜里的花生和瓜子也似乎快要撑破口袋了。
回到家,妈妈正煮饺子,月牙似的饺子在水中滚来滚去。我边帮妈妈,边埋怨:“妈,我裤子膝盖上满是泥巴,吃完饭怎么找同学玩?”父亲接过话,“拜年是个和节,你来我往,亲戚会更亲,邻居会更近;哪怕是有点误解,有点旧怨,这一拜年也就和好了。”听到这我恍然大悟:原来春节不仅是一家人团聚的节日,而且还可以让那些平时忙于生计,到处奔波的人们现在停下脚步,互相彼此交流、沟通;让那些有隔阂,少走动的人家能冰释前嫌,和睦相处。怪不得那些父母都已不在人世的邻居,也会从千里之外的工作地赶回家,投入到拜年的大军中呢。
拜年是没有具体规定何时结束的,但一般男子拜年在早饭前,妇女串门到午饭前,随着午饭时的鞭炮声,拜年便接近尾声了。
拜年,你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是中国人感情交流的桥梁,是民族团结的凝固剂,是浑厚悠久的文化积淀的具体表达。我爱你——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