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学校里的那些事
“素材积累本”
黄靖宇
周二上午,胡老师察觉这个清明假期,有许多同学在家偷偷“摸鱼”,根本没按胡老师的标准去写作文。虽说胡老师照旧大发雷霆了,但却又和往常有些不一样。
只见胡老师从书柜中抽出一叠作文本,目不转睛的盯着作文本,嘴巴一张一合,仔细地数着作文本的数量。而同学们惊讶不已,纷纷猜想:这不会是日记本吧?唉,我又没有时间休息了!听到这一猜测,更多同学陷入了绝望,用空洞的眼神看着天花板,不知如何是好。
“别猜了,你们不可能会猜到的。”胡老师微微一笑,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素材积……”
说时迟那时快,一名同学在老师写到第三个字时,一语道破天机:“哦,我懂了!是‘素材积累本’。”
“对,就是素材积累本,”老师向我们解释道,“我也不要求你们写太多,每天4到5行,记录一件自己认为最值得记录的小事作素材,到了周末再写成一篇作文。”
“啊--”众人低垂下脑袋,闭着眼睛,扭动着身子,使劲摇着头,好似一个波浪鼓。还有人更夸张。靠着墙的,就双手按住墙,张大嘴,仰着头,一副往墙上撞的样儿。不靠墙的呢?有两种。一种是类似靠墙人的法儿,不过是把墙换作桌子。第二种,部分人从桌面上或抽屉里取出一本书,抓着就往脑门上砸。
整个教室一片混乱,一阵哀嚎,完全可以用“哀鸿遍野”来描绘这个画面。
望着这般场景,胡老师百般无奈,说:“这周我会开始办作文周报。先选20人‘入围’,周二再淘汰五人,留下最好的15篇作文。这报纸出出来了后,你们也可以拿出去卖,一块钱一份。赚到的钱,拿来当小作者的稿费和班费,可以买奖品和零食。”
全班怔了两秒,随后,一群人跺了下地,两臂往后一扬,仰天呐喊一声:“耶!”这一刻,摇头的都不再摇头,撞墙、桌的不再撞了,砸脑门的也停了。同学们无一不抢着说自己要写作文。
整个画面真可谓是“化悲为喜”啊。
至于大家为何如此之喜悦,呵,纯粹是为了那每张报纸能卖的一元钱。
篇二:学校里的那些事
误解
廖婧雯
在这周四早上,是白老师的数学早自习。在这与往常大同小异的早自习上,我,却闹了个令我十分尴尬的糗事——
早上,大家都在奋笔疾书地写着白老师布置的《课堂精练》。教室里可真静啊,鸦雀无声,静得能听见同学们的呼吸声,静得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滑动的沙沙声,静得连白老师走进教室的脚步声也听得一清二楚。
不对,白老师咋进来了?她怎么来这么早,那可不是她的惯性啊?我心中疑云重重。
“好了,就把作业收下去,我要评讲分散练习(10)。”听到这儿,我恍然大悟:原来白老师是要给我们评讲题单啊。
“……4。8×3/9这道题,可以4。8×3/8,再把4。8和8同时除8,4。8就成了0。6,8就是1……”白老师把题单从上往下讲了一遍,我暗自庆幸:得亏我4。8x3/8这道题除了8,不然我就错了。
“数学组长把题单发下去改错。”白老师让我们改错题。题单发下来后,我惊喜地发现我竟然全对!我便放下题单继续做作业。
剩下的时间,白老师把全班的题单都看了个遍,看有哪些人还没改错。巡视一圈后,白老师秀眉微蹙,走上讲台批评:“我说过4。8×3/8的4。8和8要除8,廖俊你就是不听。”
偏偏我把“廖俊你”三个字听成了廖婧雯,心里感到特别的冤屈:我明明是全对,老师怎么能说我有错呢?况且我是除了8的呀,老师你怎么冤枉我呢?
抱着一肚子疑惑和委屈,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脱口而出:“老师,我就是除的8呀!”
可是更令我疑惑的是白老师不仅没有说错后的歉意,反而一脸怒容。难道白老师怪我打乱了课堂秩序?我心里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生怕白老师会因此责怪我。
白老师仿佛在隐忍怒气,缓缓开口:“我说的是廖俊。”哎呀,我的脸立刻烧起来,直烧到耳根。我怎么误解了白老师的意思,老师说的是廖俊,我自己听错了还怪白老师冤枉我,我太不应该了。我在心里责怪我自己。尴尬得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感谢白老师如此的善解人意,见我如此窘迫,就给我找了个台阶下,继续讲题了。我才没有那么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