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抄手的,没错,就是包抄手的,但为什么不像木匠,铁匠,铜匠,锡匠……那样有个“匠”字儿呢?
华夏文明就是如此,比如茅台酒,就必须省略一个“酒”字,叫茅台。而“啤”字又得反过来加一个酒,中国人就是这样的,怎么顺口,怎么喊。
包匠,不明所以;抄匠,狗屁不通;手匠,不得通顺。所以,包抄手的就成了“包抄手的”。
包抄手的有快有慢,快则一秒钟好几个,慢则一秒一个,少于这个成绩,便是学徒。
我曾经在一家香喷喷的抄手店里看过包抄手最快的人,只见那位包抄手的手上拿着厚厚的一堆面皮,用底下的面皮抓馅,两个手指头往里一按,一揉,接着,抄手飞了起来,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抄手盘里。
一个一个抄手飞到了抄手盘里,“,,,!”抄手们唱起优美又不失活泼的乐曲,奏起了单单属于抄手店的独有歌曲……
当然,抄手店并不用吆喝,包抄手的也不用吆喝,它独有的香味已经做了吆喝,吆喝着饿货走入,吆喝着喜欢它的人走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