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她那紧闭的嘴唇,无声的泪水,胀红的脸,我就内疚。
那天写作课,写童话故事,一个女孩写失败了。女孩九岁,上三年级。这个女孩温顺安静,写字工整,能够流畅生动地叙事。但这篇童话失败了。我“哧”地撕了她的作文,准备给她细讲。一抬眼,发现她的表情不对,只见她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表情僵硬起来,就像晴朗的天突然布满了乌云。她呆呆地站着,身体也僵硬了。鼻子开始发红,眼睛也开始发红,亮晶晶的泪水在她的眼眶里滚动,溢满,忽然决堤了,一颗大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无声地滚下来,滴在紧闭的嘴角上,接着泪珠一颗一颗汇流成小溪在她的脸上流淌。女孩哭了!
我深受震动——刚才的动作太粗暴了,伤害了这个女孩。孩子虽小,但有大自尊,童心虽幼,但是敏感。女孩伤心的泪水使我很内疚,以后很多天都在反思自己。粗暴者不仅仅是谩骂和体罚,我的粗暴也肯定不仅仅是无情地撕掉一个孩子的作文这一个动作,甚至不仅仅表现在对待一个九岁的孩子上,肯定也出现在日常生活中,动作或者语言,只是受到粗暴以待的人,或者忍了,或者已练得抗打抗揍,从体表到内心,没有一处柔软,也没有眼泪,以僵硬反击,甚或以粗暴对抗粗暴。一群人伤害另一群人,强加给另一群人的行为、语言、习惯就是这样世代相传下去的。这一切对我都没有形成教诲,直到猝然目击一个九岁女孩无声的泪水。
我一直希望自己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赏花、养猫、读书,用草编容器盛装水果,喝汤时不发出声音,你好、谢谢、再见……讲究格调和品位,那一刻我顿悟,教养不是这些,教养是和风细雨,润物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