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2021-10-18 02:18:05
【精品】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汇总10篇

【精品】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汇总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篇1

独立金秋,群山绵延,菊花怒放,纸鸢漫天,放飞金色梦想。

在那连绵不绝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个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化作无数晶莹的浪花,翻滚而来,其中李东阳的一句“万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见证了重阳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从古至今,重阳节在人们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豪爽,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伤,如此名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吃重阳糕,登峰,赏菊花,放纸鸢,敬老人,献爱心,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人们结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峰。一步步的艰难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阳节给了亿万炎黄子孙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立于山顶,俯瞰脚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金色的果实是农人一年劳作的汗水结晶,金色的落叶装点了群山大地,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上的人生价值。瞧,远处的孩子们正在放飞他们“亲手制作”的纸鸢。五彩缤纷的纸鸢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这是孩子们金色的笑脸,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风带来丝丝凉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绽放。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来被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一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精辟地道出菊花神韵清奇的特点。菊花有的形神一体,风流潇洒;有的群芳簇拥,体态婆娑;有的玲珑俊秀,生动传奇。重阳节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欣赏,还是精神上的升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吟出了南宋诗人郑思肖对菊花那种坚持正义、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之情。菊花还是长寿的象征,让我们在这重阳佳节里向长者们献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愿。

金色的秋天也给老人们带来了长寿与活力。每逢重阳佳节,敬老院里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也有幸能身临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静谧的小巷一改常态,脚步声、欢笑声在院子里荡漾起伏。原来是重阳佳节热心的人们都来看望这些孤寡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也赶去四宜糕团店买重阳糕以赠老人。门口大红的灯笼,里面朱红的雕梁画栋,张显这节日的喜气,这是老人们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团,我快步走到敬老院,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带着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与老人们共度佳节。我急忙献上热乎乎的重阳糕,软软的甜糕是爱的传递。老人们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株迎风怒放的*。

金色的重阳,带给我们金色的希望,奋斗的汗水,浇灌祖国壮丽的河山。让我们将爱传递下去,让爱之芳香沁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篇2

昨天有朋友发短信说叫我一起去白云山登高,我一惊,都是晚上七八点了还跑去爬山不是有病吗?后来一想,对了,今天是九月初八,明天就是重阳了,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在印象中我的家乡在重阳节就是在大门口插茱萸,好像是辟邪什么用,但是自己也从未知道过重阳节的来历。小学的时候学过王维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那时候或许不能体验这首诗的含义。但至今或许多多少少明白了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和朋友一路颠簸终于到了白云山顶,那里可是人声鼎沸,好不热闹啊,看来来登高望远的人好多啊,虽然一路爬到山顶已经是筋疲力尽,气喘吁吁,但是好像人们都不只是冲着登高辟邪来的 ,或许是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看来中国古代传统遗留下来的节日都是有深远意义的!呵呵!不虚此行!!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篇3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10月28日刚好重阳节,我们代表小记者团怀着期待的心情采访两 ……此处隐藏6805个字……历史渊源。早在春秋战国时,屈原在《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时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他已明确写出重阳饮宴了。晋代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说明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至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篇9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情趣盎然。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 篇10

独立金秋,群山绵延,菊花怒放,纸鸢漫天,放飞金色梦想。

在那连绵不绝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个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化作无数晶莹的浪花,翻滚而来,其中李东阳的一句“万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见证了重阳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从古至今,重阳节在人们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豪爽,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伤,如此名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吃重阳糕,登最高峰,赏菊花,放纸鸢,敬老人,献爱心,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人们结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峰。一步步的艰难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阳节给了亿万炎黄子孙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立于山顶,俯瞰脚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金色的果实是农人一年劳作的汗水结晶,金色的落叶装点了群山大地,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上的人生价值。瞧,远处的孩子们正在放飞他们“亲手制作”的纸鸢。五彩缤纷的纸鸢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这是孩子们金色的笑脸,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风带来丝丝凉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绽放。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来被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一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精辟地道出菊花神韵清奇的特点。菊花有的形神一体,风流潇洒;有的群芳簇拥,体态婆娑;有的玲珑俊秀,生动传奇。重阳节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欣赏,还是精神上的升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吟出了南宋诗人郑思肖对菊花那种坚持正义、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之情。菊花还是长寿的象征,让我们在这重阳佳节里向长者们献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愿。

金色的秋天也给老人们带来了长寿与活力。每逢重阳佳节,敬老院里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也有幸能身临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静谧的小巷一改常态,脚步声、欢笑声在院子里荡漾起伏。原来是重阳佳节热心的人们都来看望这些孤寡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也赶去四宜糕团店买重阳糕以赠老人。门口大红的灯笼,里面朱红的雕梁画栋,张显这节日的喜气,这是老人们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团,我快步走到敬老院,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带着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与老人们共度佳节。我急忙献上热乎乎的重阳糕,软软的甜糕是爱的传递。老人们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株迎风怒放的黄菊。

金色的重阳,带给我们金色的希望,奋斗的汗水,浇灌祖国壮丽的河山。让我们将爱传递下去,让爱之芳香沁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精品】重阳节的作文1000字汇总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