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承作文500字锦集10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传承作文500字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承作文500字 篇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经过弟弟的房间,只听见从房内传来一阵洪亮的读书声,我忍不住站在门口,跟着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经》……
《三字经》这本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作为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过了一个个春夏秋冬,书中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让我们既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又明白了如何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
在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学像一颗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发着淡淡清香,细细品味,更能使唇齿留香。所以只有去读,去细细品味,才会领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时候,父亲常在夏夜时,抱着我坐在家乡的小院,有时会指着满天繁星,给我讲一些美丽的传说,虽然现在已记不清了,但更多的时候,父亲都会给我背诵《三字经》,似乎是启蒙要趁早的缘由吧。小小的我,听着他流利的背诵,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两句。
时光荏苒,我渐渐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道理,而这句话也时刻提醒着我,孝心就像“黄香温席”“卧冰求鲤”这些小事一样,并非整天纸上谈兵,一句空话。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做到时刻为父母着想,这才是真正的孝道。而“两袖清风、孔子学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让我受益匪浅。
读国学,使我明智,不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养,更让我懂得了人世间的善恶冷暖。
所以,同学们,国学是国家、民族的思想根基,我们要好好学习国学,领会其精华,传承其中华文化,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
传承作文500字 篇2
传承是什么?我思考着。
在此之前,我漫无目的的走着,走到了学校旁边的那条水泥路上,
这时候,我听到许多小朋友的朗读声,一声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声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声声"夜黑月风高,单于夜遁逃",那熟悉的声音不但传入我的耳膜,让我想到了自己。
我继续走着,不知不觉中来到大街上,在那喧闹的环境下,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着那些欢快的孩子们,本来就很热闹的地方,又提升了个档次,在那欢声笑语的儿童中,我好像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我继续走着,一不留神走到了音乐广场,这里树木葱茏苍翠,草丛风味茂盛,广场中心喷泉周围的平地上,有几位小朋友在练习轮滑的技术,只见他们颤颤巍巍的一幅站不稳的.样子,旁边有大人关注着他们,我看着他们想到了自己。
我走到小桥边,小桥还是如以往小朋友都喜欢这里,在桥下河中有几个泡沫,有几条小鱼在河里游来游去,快活极了。
该回家了,走在熟悉的路上,天已黄昏,那一抹晚霞也沉了下去。
我走进家门,踏进客厅,看到弟弟在看电视,我想到了自己,为何别人的事能和自己相连?
传承是什么?传承我好像明白,传承是生命的蓬勃,衰落,再蓬勃……
传承作文500字 篇3
“传承”代表什么?简单的物质上的存留,我们并不称之为传承。它强调的是一种在人们思想精神中的传递和永存,通过心灵的亲近、感染和接受,从而使得子孙后代在千年之后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体会到他们的思想精神,产生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
传承,要有“传”有“承”。我们从父辈那里学习做人的道理、了解民族的历史、体味传统美德和智慧,将责任接到自己的肩上,这是“承”;我们又以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们的后辈,将种子又种在他们的心田,这是“传”。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就在这一传一承中薪火相继,绵延千年不绝。
传承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精神财富并没有物质的载体,它们的载体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先哲们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感悟都流淌在我们的心中,又通过我们流向后人。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的“水渠”,只有每个人都用心呵护这涓涓细流,不让它洒了、漏了、流失了,我们的文化才不会断流。
传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学习后继乏人的高超的技艺、钻研艰深的国学文献。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气息就在我们生活中。主动了解、亲近我们的文化,在学习、感受、实践中体味中华文化的美并将这种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就是合格的文化传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给予我们的无价之宝,并身体力行地将它“传”下去。别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在我们这一代没落,用我们的努力让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传承作文500字 篇4
中华民族已有五千的悠久历史。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一代又一代,一朝又一朝,随着历史的进程,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孕育出光辉璀璨的中华文化,而华夏汉服成为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四早上,许多身着汉服的少男少女,步态从容地走进校园。不用慌张,不用惊叹,那是我们学校在举行首届“汉服文化节”。当下许多人对汉服很陌生,也很排斥。这个节日就是让我们认识汉服、了解汉服文化,体验古人的服饰,走进古人的生活。
下午第三节课,在阶梯教室里,“汉服文化节”正式拉开了序幕。首先我们进行了猜字谜环节,如:“一人腰上挂把弓——夷”;“一口吃掉牛尾巴——告”等等。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汉字绝妙的结构、美轮美奂的字形,以及汉字的博大精深。
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是一部杰出的文化经典,其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等。听,历史春秋社团的同学们,在优美音乐的伴随下齐诵《千字文》,那清越的`声音不仅让我们领略了古文的音韵美,更让我们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激发我们刻苦学习、勇攀高峰。
突然,台上的彩灯亮了起来,节目的高潮来了,“集英汉服秀”开始了,只见一个个的模特鱼贯上台。通过这场古装秀我们认识了端庄典雅的曲裾;舒适宽松的常服;俏丽修长的襦裙;淡雅瑰美的对襟;庄重严肃的深衣等等。各不相同的款式,绚烂繁多的颜色,美妙绝伦的花纹和做工,让我们对汉服的认识又增添了许多。
汉服文化节不仅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汉服,更感受了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了解了华夏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我认为,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时时刻刻有礼,谦逊,弘扬中华文化,传承华夏美德!
传承作文500字 篇5
一首诗词,是千百年来文化的传承,穿越了历史的长河,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捎来了一份柔情似水,带来了一份雄心壮志,寄来了一份思乡之情……
轻轻读起一首小诗,便沉浸其中,穿越千百年的情怀是如此的奇妙,竟使人久久无法自拔。读诗品诗的乐趣就在于此。正是因为这份乐趣,才有了今天如火如荼的“中国诗词大会”;也因为“中国诗词大会”,老师在教室里组织了一场小型诗词会。
虽说是小型诗词会,但是诗词之韵味永恒不变。同学们争先恐后,大显身手,自然而然,嗅到的是诗情画意。小吟,朗朗上口。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透露大诗人苏轼对弟弟的想念;那“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中不难看出乡村生活的怡然自得;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多了一份人生哲理……不愧是“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句诗词,一份情。此时此刻,对诗词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比赛还在继续,重头戏还在后面。接着是诗词补句,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让人看见了古老矗立的寒山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让人眼前闪过夏日荷塘的.美好景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写实写史,王维的山水田园,王昌龄的边塞风光……跨越千年的邂逅,是一种传承。想必此时,大家都渴望满腹诗书,渴望才华横溢,幻想着千百年前大诗人或是豪迈下笔,或是委婉道来,或是推敲思索。品读之时,只觉得充满着无限的诗情。
遐想百年后,千年后,万年后的诗词会是怎么样?
愿久久传承!
传承作文500字 篇6
“不食粮油食品食素桑,勤提细喂四更装。心明到老丝方吐,织得绫罗漂深海。”蚕之杰出,就是吐尽青丝,人之杰出就是将青丝成绸,变绫罗。养蚕技术,刮丝,织绸,是大家我国承传很多年的经典文化。今日,跟伴随着记者主题活动,带我了解了养蚕技术文化艺术,丝绸文化艺术,更带我走入了丝绸之途。
古时候有一传说故事,是嫘祖和好多个女性在山顶桑树林发觉了一种怪异的果。他们咬一下,咬没动。煮一下,煮不太熟,但却能在开水中捞起来很多发丝般大小的白丝。嫘祖发觉,这种白丝是桑树林里的小虫子吐出来的成千上万白丝,绕成茧后看起来果实,实际上不能吃。因此,聪慧的嫘祖便尝试将这种“白丝”,织出了布,还将布制成服装给宫廷里的皇室穿。这种服装十分的光洁舒服,且颇具光泽度。嫘祖将这吐丝之虫称之为蚕。在其提倡下,大家刚开始栽桑养蚕,抽丝织绸。
伴随着时期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大家将技术性弘扬,提升,将桑蚕丝成绸,不单是织出了绫罗服装,还作出了桑蚕丝扇、丝绸包……
听完主题活动教师将的民间传说故事,教师让我们每个人一把雪白的.丝绸扇。用心去感受这把扇子,雪白透明色,丝线丝线交错,透着小小一点。触感上细薄丝滑。抚摩着丝绸扇,根据教师的解读,要我了解了要使扇子形状美观大方,还务必选择上等的桑蚕丝,再三历经手工编织,才可以造就出大家眼下这加工工艺细腻的风采扇子。
看见扇子,要我急不可耐的想要手上的画笔工具给扇子来打扮一下,感受下3D渲染丝绸的奇妙,还能当礼品赠给母亲。抽奖活动,我都从教师那领了2只雪白的幼蚕,我当心的关爱着带回去,刚开始感受养蚕技术之行,感受幼蚕吐丝做茧,从身旁品丝绸文化艺术,尝传承经典……
传承作文500字 篇7
“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我的梦想就是我的动力。梦想,是每个人前进的目标,梦想是人生道路上的照明灯,梦想是……
端砚的发源地:肇庆端州。肇庆是个很小的城市。而精美的端砚就诞生于此,一天,我去了端砚的收藏馆—阅江楼。轻轻跨过门槛,走一步,两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有序的陈列在两边的端砚。隔着玻璃的工艺品静静地躺在砚座里。旁边还有黄丝布和红丝布相互辉映,衬托出了端砚古韵的.美。
在展馆慢慢的走了一圈,里面的工艺品真是实应接不暇,多种多样。仿佛在发出墨香。有的端砚小巧玲珑,工艺精美。有的宽厚朴素,显现出稳重……仔细看,能清晰地看到端砚上的线条。流畅的线条组成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画面中,人物的细节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衣服的皱褶,生动的表情……都表现得栩栩如生。用手轻摸,指尖感受到线条。有的深,有的浅。端砚的一点一滴,都是端砚大师的心血之作。
端砚是肇庆特有的艺术瑰宝。要把这灿烂的艺术传承下去,一定要得经过我们一代代的努力。一块上好的端砚,通过选材、开料、设计、雕刻、打磨、抛光等,先从砚石里选出好的,再一一分级,接着由大师构思造型,再雕刻。就这样一个精美的端砚就随之诞生。
我想我自己不是要像块砚石吗?未经雕琢时只不过是块普通的石头,只要通过努力,历尽艰辛,相信我会将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既能传承祖辈的优秀传统,又可以发挥自己独特之处。
所以,我要建立自己的梦想,为国为家争光。现在我就要为自己做好计划,努力学习,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改正缺点,不怕艰辛。我相信自己会像一块精美的端砚,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闪耀。
传承作文500字 篇8
一个人的成长、性格,往往是身边的人和事影响来的。这世上真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没有几个,大多都得经过后天的影响和先天的空缺。
一只幼鹰的成长,远离不了危险和冲动。母鹰将小鹰养大,认为到了它可以自我独立时,就会开始让它自己成长,自己捕食,甚至还会在它饥饿默不作声,因为母鹰希望它变成四处腾飞的雄鹰。
它的成长需要养料,可是它却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伸手便可以拿到,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
鹰是喜爱集体生活的一种禽类,纵使与它的身世性格大相径庭,但是它还是一直以群飞为主。很少会有单飞的。在很远的基隆港,每年秋天都会有数十只赢近距离觅食,同时驻扎在一个鹰窝里,但更是自食其力。
它的成长需要自己努力,长大了……便需要朋友的陪伴,而在这其中,它总会学到——分享。
“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
这些事情,实则应是母鹰一点一滴传授的,——让它成长,让它学会群居,让它学会分享。而我们人也不是如此吗?
闻名天下的`儒家代表孔子,也是深深的受了母亲颜徵在的影响,刻苦读书,在成长经历中研磨出人生的道理。他从他母亲的隐忍负重中学到了坚韧,人生哲理。没有她的母教如山,就没有他后来的传世佳迹。
曾经火热的《芈月传》中的芈月,如果没有母亲的良好教育,就不会有这一番成绩,而她的儿子赢稷,孙子赢柱,曾孙赢子楚,玄孙嬴政均是人生赢家!
所以孩子权威的真正来源,启蒙之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了。因为只有这般性格的积淀,才会形成又一个成长的能量,只有这样的启蒙,才会一传下,再传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只有这样的传承,才是最牛的。
传承作文500字 篇9
他是我见到过的最特别的人,整个人算不上十分高大,仅仅比我高几厘米,喜欢安静,从没主动说过话,这不禁让我有些许好奇。
一天夜晚放学后,走出教室,看到一轮皎洁的“玉盘”挂在天空,让我不由地想起丁立梅曾说过的一句:天空像一口井,水波不兴,月亮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莲花。
穿过喧闹声此起彼伏的十字路口,我遇见了他,他在前面走着,腰板挺着的很直,双腿是朝正前方走去。他看到我,朝我喊了一声,我循声望去,看到他一脸笑意,朝我招了一下手,我也回赠一个笑容给他,心里不禁想笑,还真是不愿意多蹦出一个字来。
他的父亲,是我在家长会上认识的,那时我看他父亲的相貌和他相似,就赶忙询问,问罢,才知正是他父亲,于是我就笑着把他父亲领到他的位子上,还笑着说:“我就看见您俩父子挺像才问呢!”他也笑笑坐到了位子。
在会上,老师前五名的家长请到台上,讲述自己儿女的学习方法,其他几位我都没怎么听进,唯独到了他父亲时,我却听得格外的认真。他父亲说他和孩子的'性格很像,走在大街上,有时会被人误认为弟兄俩。他后来的一句话对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自己首先做好的事才会去让孩子做,这让我想到了传承。在我身边很少听到传承这一类的词,反而不少像命运掌握手中一类的。
家风的传承,是一种耳濡目染,一种言传身教,是存在于无形之中。
传承作文500字 篇10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保存着独特意味的习俗?
在我们身边的民族,还有几个是坐在一起,团圆,一起吃,一起赏月的?
没有其他的,只有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但在各地,都有许多的中秋节习俗,那我们的习俗是什么呢?
在中秋节的这一天,我们会仰望星空,看着那一轮皎洁的圆月,和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圆月。我们仿佛看见了月上的嫦娥。月和嫦娥,变成了一种完美,在这样的完美中,团圆,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享受这无比的幸福。
我坐在椅上,望着圆月,和家人吃着月饼。月饼是圆的,这代表团团圆圆。无论是多远的地方的人们,都会坐在院子或窗外,虽不能与家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和亲友们,在一桌子前吃月饼,赏明月,聊团圆。我沉思着,想到古人们是怎样创造出这样的习俗,想着,想着,母亲端上一圆盘的月饼,在月光下泛起点点光泽。不知怎么,我盯着圆盘深思着,好像看到了那在异乡的'独自一人,圆盘泛起的月光,就像是他们眼角下的泪光。可是,在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也会摆上一圆桌,上面放着用月盘装着的月饼,他们坐在桌前,吃着美味的月饼,赏着皎洁的圆月。虽是他们独自一人,但他们也不忘这悠久的习俗,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家人此时也在赏着明月,思念着他们……
中秋节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