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作文600字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北京的作文600字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北京的作文600字 篇1
元旦的繁华是不相上下的。
厨房里一片音乐的交响——菜刀碰击菜的声响;油锅发出的“滋滋”声;大人们说话的声音;小孩们慨叹的声音……虚无缥缈,交错成一片声音的巨网。小孩们最爱的便是这春节的繁华劲儿,心里总会暖和而激动。趴在灶台前,在严冬中感受着火炉的温度,别提有多幸福。烟雾旋绕的厨房里飘来阵阵香气,可真让人垂涎欲滴。
大人们也拿出陈年老酒,孩子会铺上桌布摆上碗筷,大家都忙里忙外,一刻也闲不下来。真是繁华特殊。
吃过晚饭,收拾好,大家都换上新衣,围座在一同喝茶、聊天、嗑瓜子,不论是平常在外地工作的,还是出差的`,在这个时分都齐聚在家,享用着家的温馨和聚会的幸福,此刻美得不相上下。
美味的年夜饭让人大呼过瘾,放鞭炮、放烟花更是让孩子们激动。随着十二点钟声的敲响,新的一年到来了。每户人家都不约而同一同放起了鞭炮,我们也齐聚在院子里;放响鞭炮。“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串火红的鞭炮发出刺耳的声音。烟火也一串串冲上夜空,好像一朵朵娇艳的玫瑰在争芳斗艳“红的、白的、绿的……”五光十色,在夜空中分发出耀眼的光辉,让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暖和。我放眼望去,每个人都抬头仰视,脸上放出绚烂的笑容,或许这才是春节最大的意义所在吧!
放完烟火,大人们集聚在一同聊天,很晚才睡,只需很小的孩子才会睡。窗外四处灯火通明,烟火与鞭炮也是纷至沓来,这换谁,心中都痒抓抓的,哪还睡得着啊!大孩子们都继续放着鞭炮,声声响遏行云。这元旦夜可真是繁华特殊啊!
老北京的作文600字 篇2
老北京有老规矩,老规矩有老味道。
在每一个北京的家庭中,这些老规矩时时刻刻地回响在孩子们的耳畔。这规矩中没有大道理,有的只是一种对立身行事的提醒。可对每个孩子而言,老规矩就是他们成长的模具,让人温润光泽;而对每个大人而言,老规矩中的字字句句都有“三味”。
一是“情味”。老北京最讲情义,也最重感情,自然在教育中要透漏出人情练达。“做人要懂礼尚往来,不能太小气”“借了别人东西要知道还,知道感谢,再借才不难”,这些耳熟能详的话总提醒着我们心中要含情,做人才不“硬”。懂得尊重别人的.感情,学会建立情感的纽带,一个人才活得从容不迫。整个北京城,就是在这份“情味”的笼罩下,显得温润,显得温暖,显得温情。
二是“礼味”。北京人很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明礼。“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做客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切都是要构建“礼”的社会。长辈是亲人,该有的礼数不能少;外人再亲近,又不能由着性子不讲礼貌。这便是北京人,纵然有情,不可少礼。如果说情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那么礼便是这桥梁的根根基柱。有礼,社会方治,立身方正。孔子云“不知礼,无以立。”正是这个道理。
三是“德味”。一个人长大总要持家行事,老规矩中自然要求“忠厚传世,勤俭持家”,自然告诫“俭以养德”。人人都希望孩子能顶立门户,那么这从小的教育,就是注重对德行的培养。其实,这是经邦济世的大教育。一个人有德行,家便能顺;每个人有德行,国便能兴。
情味,礼味,德味,实质是有情,明礼,养德,这寄托着每一个北京家庭对下一代的殷切期盼,也蕴藏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对社会和谐、国家兴盛的深深祝福。
老规矩中的三味,是北京味,是人味。在此作诗一首:回望老规矩,重品北京味。
老北京的作文600字 篇3
旧历五月五日为端午节,老北京人习惯俗称为五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端、初同义,五、午相通,按地支顺推算,五月为午月,故初五日作端午,又因午时为阳辰,亦称端阳。
端阳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起源于江南,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最有影响的说法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楚大夫屈原。宋代为表彰屈原的精忠,追封他为忠烈公,正式将五月五日端午节赋予纪念屈原的意义。抗日战争时又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端午节时,在南方讲究举行龙舟竞渡,在北京明清两代则讲究熙游避灾。初五日上午,群入天坛避毒,天坛是祈年圣地、各胜,既仰仗天之神力避毒,又可游乐;过午,有的到鱼池或高粱桥、满井、草桥、积水潭等处饮醵熙游。
端午应节食品是粽子,一般是小枣粽子,蘸白糖吃。时令鲜品是樱桃、桑椹。糕点铺卖一种用模子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图案的桃酥式的圆糕点,叫五毒饼。人们以这些时鲜和应节糕点用来上供或互相送礼。
北京人俗谓善正月,恶五月。因五月气候温热,易生病毒瘟疫,故用天师符和钟馗像来镇宅、驱避邪祟。清人柴桑《燕京记》云:(端午)前数日,肆间用黄纸盖朱印,或绘天师、钟馗像,或五毒之形,人购而粘门上,以逐祟恶。从五月初一起,各家还将菖蒲、艾草插在门的两旁,一曰蒲剑,一曰艾虎,也为辟邪驱瘟。为辟邪,京城端午时,人们还纷纷买蒲鞋穿上过节。不错哦
端午节还有扔灾一说。节前,手巧的妇女以五彩绫罗制成小虎、葫芦、樱桃、桑椹、瓜豆、葱、蒜形状,用彩线串起来,五月初一那天系于小儿的钗头或背上、胸前;小姑娘还用硬纸条叠成菱形粽子,缠上五彩丝线,戴在身上,通称葫芦、续命缕。到了五月初五午时之后摘下来,连同贴在门楣上的.剪纸葫芦揭下来,一起仍到门外,叫扔灾。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饮黄酒,在小孩头上用雄黄画一王字,有的还用雄黄涂小孩的耳鼻孔,说是夏日能避蜈蚣等毒虫钻到耳鼻孔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