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清明节的作文700字八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的作文700字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1清明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坐火车和汽车来到了爸爸的家乡——湖南的一个小山村。车快到爸爸的家乡时,我就从车窗由里往外看,看到了爸爸家乡的美丽景色,有山,有河,山青水秀,感觉真美,远处还不停传来布谷鸟的叫声,我心里顿时高兴极了。车到了,我们一下车,爷爷、奶奶就满脸笑容,非常热情和激动地接待我们,奶奶摸着我的头用当地口音笑着说:“八年没见,罗煜都长这么高了,长这么大了,哈哈!”我当时听得半懂不懂,但心里美滋滋的,我还是第一次来爸爸的家乡,还是第一次看到从来没见过面的爷爷、奶奶。听爸爸说,爷爷、奶奶只在我过1周岁生日的时候才到城里来看过我,那时我根本不懂事,我现在来到这里,感觉这里就是我经常梦见的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的好地方。
第二天是清明,全家吃过早饭后,就要准备上山去扫墓了,一个家族的人都到齐了,我看到了许多和我差不多大的堂兄弟和堂姐妹,我高兴极了,堂兄弟和堂姐妹们先用当地口音和我交流,使我听得半懂不懂,后来他们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和我交流了,听到他们讲的普通话,我既感到好笑又感到很亲切,好笑的是他们讲的普通话发音不准,听起来挺生硬的,有的像绕口令一样,有的像外国人讲中国话一样,挺好玩的,亲切的是他们都很淳朴和友好,确实像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
上山扫墓了,南方清明的山上格外漂亮,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到处是盛开的映山红,布谷鸟传来欢快的叫声,确实让人感到了寒冬过后春天的无比温暖,让人心旷神怡极了。在扫墓过程中,我在山上无意中发现了一个陶瓷作坊,看到了紧张忙碌的制作工人,看到精美的陶瓷,看到了精湛的手工艺术,让人看了后流连忘返,浮想连翩,想不到在这远离大城市的山上还有这么精湛的手工艺术,还能制造出这么好的陶瓷来。
我站在山上放眼望去,看到了远方弯延清澈的河面上横跨着一坐古色古香的漂亮七拱桥,在七拱桥的一端河岸上还有一所绿树成荫的漂亮学校,在直通七拱桥公路的两边是一排排整齐漂亮的民宅,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顿时涌上心头,让人的心情舒畅极了,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山上带着映山红花香的清新空气真让我陶醉,我似乎看到了爸爸家乡的明天,感觉爸爸家乡明天会更美好,我真禁不住想说:“爸爸,你的家乡真美丽,你的家乡就是我的家乡,我爱这里的一切!”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2春风徐徐,轻轻吹拂着额边的刘海,侧望身旁婀娜多姿的柳树,在一场春雨后突萌了绿意。顽强的小草秉着它那至坚的毅力破土而出,那柔柔嫩嫩绿绿的颜色,悄无声息却又恰到好处地装点着春的世界。不知不觉中春的气息踏过世间的喧嚣,徐徐走来,早春的美景悄然牵绊我的内心。清明时节,沐浴春光,感受清新,踏着被微风拂落的雪白花瓣,我走进了梨花四放的皋兰,微凉的气候完全被梨园的繁花锦簇所掩盖,放眼望去,那是一片令人惊诧、茫茫无边的白……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皋兰的梨树栽培可以追溯到明代后期,迄今足有500年的光阴了。随着黄河沿岸水车的日渐增多,皋兰祖先大量开渠引流,广种梨树。目前,皋兰梨园面积已达1.2万亩,园中树龄最长的超过300年,百年以上树龄的老梨树尚存数千株。虽古茎虬曲,历经沧桑却依然叶茂花繁,百娇千媚,姿态各异,状若盆景,被国外植物学家称之为“活植物标本”,“古梨园博物馆”。
迫不及待的我终于置身梨园。那是一片缥缈的世界,白色的世界。若隐若现中,阵阵淡淡花香飘散。徜徉在梨树下,凝望着枝头的满树梨花,它没有桃花的红粉妖娆,没有兰草的雍容华贵,更没有月季的喜庆热闹,但它总是喜欢在沉寂中淡然释放幽香,千朵万朵梨花开,它或团团簇拥,或装点枝头,如云似雪,如烟似雾,柔情却又文静,像一位少女,娇羞含笑。绚烂的日光稀稀落落的洒在大大小小的薄薄的软软瓣间、交错攀腾的枝上,那份花的能量、生命的力量包围了我。它那洁白的外表、淡淡的幽香、素洁纯净的灵魂洗涤了红尘中你我内心的尘埃。她,香幽艳雅,如小桥流水般绵长、纯洁素雅,令人久久难以忘怀。她,在漆黑的夜里依然绽放,缓缓的,静静的。有月光的夜,簌簌随风凋落的花絮,如抚琴,如瑟箫,隐隐的,徐徐的……一切都是那么素雅与安详。仿佛在此过后,依然可以抚摸到这袅袅花香。
我最钟情的还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梨树。盛年的树,虽然充满活力,但毕竟少了点神韵,缺了点内涵。万物年久则是精华。古树的每一根枝干,每一道皱褶,都历经了太多的风霜雨雪,都饱含着无尽的意趣。古树的身姿最峻伟,古树的神韵最动人。
清明踏青,亦我人生一大乐事也。我的灵魂一直萦绕着它随风摇摆。春季妩媚,梨花却以她不同流合污的洁白悄然绽放,自由飞舞在喧嚣的团花舞池。不禁间,我已提起笔,用醇香淡墨尽情描绘你婀娜的身姿……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3在那昏黄的烛光中,在那古老的方言中,我又回到那有她的时光……
——题记
每当清明时节,当我踏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头,看着蓝天中飘过的几朵悠悠白云,感受着那拂过山头上青葱的小草的微风,我知道我的外婆在这里一定会开心。
外婆在我六岁的时候就死了,是四老之中最早走的一位,也是最疼我的一位。外婆的死让我第一次懵懂的走近了死亡,也知道了葬礼是怎么样的。老老的房子里,挂着一帘帘白白的帐子,到处都是哭声,熟悉的、陌生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而外婆却安详地躺在棺材里。于是,我莫名地就放声大哭起来。不是因外婆的逝去而哭,因为我并不知道外婆再也不会起来了。我躲在母亲的身后,瞅着躺在棺材里的外婆,哭闹了很久,很久。
死亡,总能让人缅怀与逝者相处的点点滴滴。
记得小时候,外婆总爱背着我到处走,走出那不大的小村,又走回来。沿路上,她不断跟人们打着招呼,还不忘捎上一句:“这是我孙子·”随即,便咧嘴笑了,满脸的皱纹也就更多更深了。
晚上,在那间只点着一根发出微弱黄光的的蜡烛的小屋里,我蜷在外婆的胳膊底下,感受着那温暖的体温。一床被子下,我听着外婆讲那遥远的故事。我很喜欢听外婆讲故事,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清楚外婆讲了什么,但那亲切的带着浓重方音的话语和那缓缓的语速,总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时候,我总不喜欢吃饭。于是外婆就对我说:“吃完饭,佛祖会保佑你的,会给你一块糖吃。”我信以为真,麻利地吃完饭后,真的在饭桌上发现了一块糖。那时的我,单纯地以为佛祖是一个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还说佛祖会关心每个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舍 ……此处隐藏1453个字……子前的乞丐,尽管会屡屡招来父母的数落与不满。
外婆死前,摔了一跤,随后又马上爬起来。家里的人都以为没事,我也以为没事。于是,我像往常一样乖乖吃完外婆煮的饭,像往常一样得到了一块糖,也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出去玩。当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安详地躺在那张她常坐的躺椅上,手中还拿着那个伴随她多年的扇子,我冲上前去,摇着她的手,以为她能像往常一样醒来,再陪我玩。但是,无论我怎么去摇外婆那只发冷的手,也摇不醒她。于是我放声大哭,哭声引来了父母亲,也引来了外婆的死讯。
每到传统节日清明节,当我登上那个不知名的小山,看着蓝天,享受着微风,我总觉得外婆就坐在我身边,静静地看着我,直到永远……
传统节日清明节啊,传统节日清明节,总是让我们这么的思念亲人!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6“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把清明节的悲思愁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今年清明假期,我却与快乐为伴,踏春迹,赏美景,玩得不亦乐乎。
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我便与家人一起驾车来到了璧山区的秀湖公园。秀湖公园因郭沫若先生曾赞誉璧山“黛山秀湖”而得名。公园占地1500亩,山水环绕,风景优美。走进秀湖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绿树红花,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粗粗细细的`各种植物苍翠欲滴,有的如一个个坚守岗位的士兵;有的成双成对,如一对甜蜜浪漫的情人;有的聚在一起似一个四世同堂的家庭。走在公园特有的高空栈首上,俯视下去,满眼皆绿,像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地毯。沿着栈道往下走,一个巨大的湖面呈现在眼前,湖水清澈见底,走在环湖亲水栈道上,水中的鱼儿来回游弋,野鸭、鸳鸯等水鸟悠然自得,与公园里清幽雅致树木花草,一动一静,遥相呼应。走在公园里,秀美的风景、清新的空气,让我心旷神怡。
吃过午饭,我们便开车来到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大学城。我们首先来到了重庆大学,刚到校门口,我便被“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深深吸引,这不就是我们当代学生身上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吗?走进校园,道路两旁的绿树红花点缀着学校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教学楼。校园里,不管是绿荫荫的草坪上,还是幽静的林间小道,都可见朝气蓬勃、勤奋好学的哥哥姐姐们正在认真看书学习。“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想我也应该珍惜当下好学时,努力学习。
游览完重庆大学,我们又来到重庆医科大学。学医是我心中一直的梦想和追求。在学校里,贺龙元帅的雕像巍然屹立,重医历届学子捐赠的纪念碑上刻着“精诚时进,仁心如初”八个大字。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刻有“中国医学生誓言”的宣誓墙,誓言的第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通”让我不禁想到:如果我要成为一名医生,就要从现在做起,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畅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穿着一身干净的白大褂,站在心仪已久的学校里宣誓,那是多么的自豪。
一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不仅领略了春天的秀丽景色,也感受到了大学里浓浓的学习氛围,让我留恋忘返,催我发奋向上。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7清明,我初次接触和的时候,是在很小的时候。那年的清明节的前几天,我的同桌她没来上课,班主任在点名时说一句,清明节到,她去给妈妈过清明,那一周前后,总有同学请假过清明。当时的我就怎么也不理解,什么是“清明”,怎样过“清明节”。为什么没见家家包饺子,也不见谁添置新衣服和新鞋子,为什么我家没有过“清明”,一连串的问题装在心里。偶尔有一天又想起。问的同桌伤心的哭个不停,还挨老师一顿训,我是一头雾水。但从同桌的泪水里,隐隐约约感到“清明”的感伤。“清明”就这样存入我的记忆。
“清明”,我再次接触的时候,我已经九岁。我们北方的雪,在清明前后才能融化完,那年清明在泥泞的小路上,总是看到路边一小堆烧过的纸灰,还有残留的半片圆纸,有的被风吹落在枯草中,有的吹进低凹处,有一天吹在我放学的路上,我忍不住拾起来,拿在手上琢磨,到家后还细细地寻问祖母,才知道清明与死亡紧紧相连。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发现老祖母的忧伤。我搂着祖母天真地说我不要清明,我家也永远也不要过清明,老祖母笑。
我第三次感悟的时候,是给祖母过的第一个清明。清明节没到,父母就开始计划。当时物资非常紧缺,有孝心的母亲教我们用薄薄的白纸,做成朵朵各种各样白色的菊花,放在祖母的墓碑旁。那个清明,要数祖母的那块园地最鲜亮,惹眼。在做花时,想起祖母给我讲清明时的语气和流露出的哀伤,一种隐隐的痛,咸咸的伤堵在心里。从那以后,每到清明前后,就有许多人到我家讨要纸做的花,也让我体悟到清明与思念,清明与孝道,清明与感恩,清明与生命的种种联系。
20xx年,母亲突然去世,当我再次感悟“清明”时,体会到再深沉的祭奠,也不抵不过亲人在世时,那持之以恒的小小关爱作。在悲痛之余,考虑最多得是怎样让老父亲健康、幸福地生活,让我们再无遗憾。每每清明,我总以老父亲过的很幸福,我们过得开心,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这也是母亲辛劳一生的目标,在殷殷的火焰中,我能感悟到母亲的微笑。
清明节的作文700字 篇8放风筝是清明前人们最爱玩的游戏。风筝,在我车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有位公输般,即神话中的“鲁班”,会做木鸢,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时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军围困,大臣羊侃曾用风筝系上诏书,招来援军救驾。风筝最初的作用只是军事上传递消息的工具,以后逐渐演变为一种娱乐玩具。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唐代诗人高骈写有《风筝》一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入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风筝真正的命名,《询刍录》记载: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对,后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管发出悦耳之声,好似“筝”鸣,俗称风筝。
起初只限于皇宫贵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赏,到了宋代以后,才成为民间群众喜爱的一种活动了。风筝既是一种美丽的民间工艺品,又是大众娱乐品,历来爱到文学家的传唱。《北京竹枝词》也对风筝有生动的描绘:“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习上碧云端。”早在清朝时,风筝已在扎、糊、绘、放四艺上发展到相当精致的程度。曹雪芹在北京西山“穷居著书”时,细究风筝扎糊之法,还写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翼燕、双鲤、彩蝶、螃蟹、宠妃、双童等四五十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等技法和工艺。此外,古代放风筝又是与放晦气联系在一起的。《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林黛玉不妨将制作精巧的风筝放掉。李纫劝她:“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所以叫放晦气,你该多放些,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而当紫鹃要去拾断了线的无主风筝时,探春又劝阻:“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可见古时放风筝是人们消灾祛难的手段,不能去拾别人的风筝,以免沾上别人的晦气。也有人在放风筝时,把所有的烦恼写在纸上,让它随风筝飞上蓝天,认为一切烦恼都会随风而去。